《稀缺》是由行为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沙菲尔合作完成的。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似乎很努力,但是却无法脱离贫困的陷阱,有的整天忙忙碌碌,却总有做不完的事,这是为什么?
传统经济学关注的是资源的稀缺,并且假定人们的选择都是理性的。而《稀缺》的两位作者经过研究、实验,发现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占据有限的注意力"带宽",让我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一再犯错。一个正为了学费和晚餐焦虑的学生不可能静下心认真听课。一个拼命赶任务的员工很容易忽视存在的问题。
稀缺会让人变笨变冲动,明明借贷已经超过了自己的偿还能力,但是为了度过眼前难关,还是不断借贷,拆东墙补西墙,最后连利息都还不了。稀缺占据了有限的带宽,使人更容易出错。
作者认为贫穷始于富足,在资源充裕时,人们会浪费时间和金钱。改变心态,才有可能逃离稀缺陷阱。
如何让穷人摆脱贫穷?作者做了试验,给穷人一笔钱,让他们免于负债,最初,参加试验的人员也尝试摆脱贫穷,不再借债,然而,不断有冒出来的需求,今天这里,明天那里,最后,一个个又滑到了贫穷陷阱里。
作者指出穷人因为缺少带宽,容易失误,应当包容穷人的不当行为,要设计有效的预警机制,让穷人提早为未来做准备,为穷人提供的培训要简单实用、节省带宽。
扶贫是个长期项目,与贫困问题做斗争是艰苦的历程。各种扶贫项目,要么以失败告终,要么仅获得部分成效。社会保障似乎总会让人产生惰性,人们一旦落入社会保障的救济范围,就注定一次又一次地回归接受救济的窘境。
时间稀缺也是一样,从组织的角度来说,亨利·福特是有大智慧者,他为工人定下每周40小时的工时规定,不仅缩短工作时间,而且还提高工人工资,当时的资本家都认为他疯了,必将破产。然而福特的试验证明,这既增加了总产出,又减少了生产成本。所以只强调五加二、白加黑是不行的,这必然产生消极怠工,也会增加失误,实际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个人应该在时间富裕时开始行动,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才能避免落入稀缺陷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