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二〇五:见山还是山,如是好登攀

《传习录》二〇五:见山还是山,如是好登攀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4-01-20 06:58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二〇五:见山还是山,如是好登攀

    又问:“陆子之学何如?”

    先生曰:“濂溪、明道之后,还是象山,只是粗些。”

    九川曰:“看他论学,篇篇说出骨髓,句句似针膏肓,却不见他粗。”

    先生曰:“然,他心上用过功夫,与揣摹依仿、求之文义自不同。但细看有粗处,用功久当见之。”

    最先觉见孔子高明且系统表达出来的是孔子最为看好的弟子——颜回。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于从之。未由也矣。”这段话的结论是“未由也矣”——颜回看到一座高不可攀的山,想要穷尽它,却感到无路可以攀援而上。《中庸》评价颜回“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论语》中孔子评价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此时,颜回的高明,已经超出孔门众弟子。颜回的高明,体现在觉出孔门之道的高明,并认真实践他,可惜这个人早死,后人无法看到他沿着孔门之道攀援而上的具体做法。

    后来,还有一个弟子盛赞孔子的高明。他就是引发孔子讲出“君子不器”的子贡,君子的确不能只合于某一种器用,应该到哪里都是君子才对。孔子死后,子贡讲“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也。”在子贡心中,孔子是日月,不是一般意义上可以逾越的山陵。在不同的场合,他还讲“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在子贡心中,压根没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意识,他作为第一个“神化”孔子的孔门弟子,更愿意站在孔子的余晖里享受灯下的光明。

    被众弟子尊为“王门颜回”的徐爱,自然也觉见到了自己老师的高明。他评价王阳明:“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相比较而言,徐爱看王阳明的高明,至少还是一座可以攀援而上的山。

    “见山是山”是鲁莽的,毕竟哪座山都不是轻易能够穷尽的,这也是《易经》中用“艮”和“止”的意象来指代山的原因,见山能知止,其实就是“见山不是山”,是一种智慧。最后,还有一层是“见山还是山”,既觉其高明,又“山高人为峰”。“见山还是山”者才能攀援而上,才能因循山的高明而成就自己,惠泽他人。

    陆九川又问:“陆象山先生的学说怎么样?”

    阳明先生说:“周敦颐先生、程颢先生之后,就数象山先生了,只是略显粗疏。”

    九川说:“看他探讨学问,篇篇都能讲出精髓所在,句句都能针砭膏肓,却看不出他粗疏的地方。”

    先生说:“是的,他在心上下过功夫,与那些只在揣测模仿、穿凿文义上着力的人自然不同。但细看时就会发现有粗疏之病,用功久了自然能觉见到这一点。”

    很显然,陆九川看陆象山,只见其高明,却无意攀援而上,是“见山不是山”。王阳明看陆象山,是既见其高明——在心上下功夫不同于只在揣测模仿、穿凿文义上着力的人,又见其可攀援而上处——细看时有粗疏之病。

    很显然,王阳明沿着陆象山这座思想的高山攀援而上,在陆门“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基础上精耕细作,用“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一点点补齐陆学的粗疏,最终创立了影响中国数百年的阳明心学。

    见山还是山,如是好登攀。

    觉见高明是智慧,觉见高明还能深入其中有所发明,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二〇五:见山还是山,如是好登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oj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