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机器的文化研究

机器的文化研究

作者: 杨心武 | 来源:发表于2018-01-30 16:29 被阅读17次

机器的文化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心武,200241)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背景下对“机器”一词进行词源学考察,之后把对机器的文化反应进行梳理和论述:包括史学考察、经济学考察、美学考察、哲学考察、认知考察等。提出:对机器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史学层面,更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哲学研究和认知研究。

关键词:机器文化反应哲学研究认知研究

机器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使得它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机器的文化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机械工程史考察、经济学考察(如马克思)、科技史考察等,而对机器的其它方面如美学考察(机器美学)、哲学考察、认知考察等还不是很多。本文试图对机器的文化考察进行集中梳理,以求更深入对机器的文化理解。对机器的研究,主要有文献资料考察、图像与图形考察、实物考察等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考察的方法。

一:机器的古代涵义及其演变

[if !supportLists](1) [endif]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机器”一词的涵义

机器由“机”和“器”两个汉字组成,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两个汉字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机”在古汉语中指某种或某一类特定装置,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对“机”的解释是“机,主发者也”,说的是弩机,由弩机延伸,触发式捕兽器也称为“机”,可引申为“一切机动的器械”。《说文》中对“器”的解释是:“象器之口,犬当守之”。器物很多,用狗来看守。本义是器具的意思,《韩非子·显学》篇中“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今兼聽雜學繆行同異之辭,安得無亂乎?聽行如此,其於治人又必然矣

在中国,最早关于机器(机械)的定义出自《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中,把机器看作是机械的一部分,机械包括机器和机构。凡是具备下列三个特征:

1.它们是一种认为的实物的构件的组合

2.它们各部分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代替人类的劳动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就是机器(如杠杆、石磨等),而仅具备第(1)(2)个特征的是机构(如人力垄<去掉稻粒外壳的一种机具>、脚踏风车、界尺<作图工具>等。

“机”字,《易经》作“几”。庄子始作机,其后遍用于用兵及艺事,乃至生活的全面。但是近代真正意义上的“机器”,却是在西方工业革命后才逐步被发明出来。清末的文人后来把machine译作机器。

[if !supportLists](2) [endif]西方古今的机器概念

美国学者欧布林(Robert Obrien)在他的著作《机器》中提到,machine来源于希腊文的machine和拉丁文的mecina,两个意思都是“巧妙的装置的意思”。

在《牛津科学词典》中对machine的解释是“A device capable of making the performance mechanical work easier; usually by overcoming a force of resistance(the load) at one point by the application of a more convenient force (the effort) at some other point In physics, the six so-called simple machines are the lever, wedge, inclined plane, screw, pulley and wheel and axle.按照这个理解,machine一词要比“机器”一词的概念要广,与中国的“机械”一词更为接近。

机器还与工具一词由相近意思,有的学者认为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如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就像在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家一样,在英国的力学家中,可以遇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认为,机器与工具没有本质的区别;工具是简单的机器,而机器是复杂的工具,或者说,两者只是简单和复杂机器之分。从这种意义上说,甚至是最简单的机械,如杠杆、斜面、滑轮、螺旋、楔、轮子等,也被叫做机器”。因此,在下文中对机械、机器、工具不做严格的区分,有时候会交替使用,此外在哲学的考察中,计算主义框架下的机器和工具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二:对机器的文化反应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得大批劳动者丢失工作,于是很多人冲进工厂,砸毁了大量的机器。当时人们对待机器更多的是“仇恨”的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机器大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与此同时,对机器的思想文化反应贯穿于19世纪,机器作为一个隐喻,甚至先于工业革命便已在培根(Francis Bacon)对新大西岛的幻想和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动物是机器”的断言中就出现了。并且一直没有停止过,例如霍布斯——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机器、拉美特利——人是由血液的力量开动的“钟表或自动机器”、维纳把机器和生命做类比,创立了控制论等。本文主要从史学、经济学、美学、哲学、认知五个方面对其论述。

1:史学考察

主要有机械工程史和科技史的考察。工程机械史主要把机器看做机械(包括机器和机构)的一部分。考察其历史价值、借鉴价值、教育价值、实用价值。历史价值在于工程机械技术是中国科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借鉴价值在于技术发展有较强的继承性和规律性;教育价值在于通过了解发明家的生平、成就和思想,不仅学到了科学和历史知识,还会从中获得启示和汲取教益;实用价值在于一些古老的机械技术、工艺和原理在现代仍发挥作用。

科技史主要是把机器作为技术来考察。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从早期原始的石器打磨、刀耕火种,到现今的机器生产、精密制造,机器从始至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古代的很多著作都对其非常关注,如最早的《考工记》、沈括的《梦溪笔谈》、王祯《农书》、宋应星《天工开物》、王徽《诸器图说》等。

虽然以上的考察对于我们认识历史、认识机器的重大作用确实有很大帮助,但是对机器的考察还需要更加深入,不仅从经济学角度,更重要的还要从哲学角度、认知角度,或者重新制作机器(仪器)对其进行考察。

2:经济学考察(马克思)

马克思在1861——1863年期间的手稿有23个笔记本,第V本最后部分、第X IX 本全部和第XX 本的开头部分, 写下了《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这部分手稿(以下简称《机器》手稿)。

国内的研究有《解读马克思的机器观逻辑进程——从<哲学的贫困>到<资本论>的文本分析》(林美萍蔡华杰,《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6月第11卷第三期》);《马克思的机器观》((美) 尼克·迪尔- 维斯福特 罗燕明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1年第4期);《马克思近代科学技术制度综合创新论——<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的哲学意蕴》,吴敏燕,《哲学动态》,2008年第11期);《马克思的技术思想》(张蘋一,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论马克思的机器观》,魏丽,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这方面的关注还不是很多,特别是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工作,国内做的还不是很多,现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安维复老师及其博士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3.美学考察(机器美学)

20世纪前40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运动中,对机器的歌颂随处可见。美国学者布鲁迈特(Barry Brumment)在《机器美学修辞学》(1999年)一书中,认为激发机器美学灵感的包括两个来源:一是Electotech(电子技术)或高科技,如计算机、激光和电子产品;二是Chaotech(混沌技术)或残损的机器,如生锈的正在坍塌的工厂、废弃的机器、烧毁的主板、撞坏的硬盘和没用的CPU。

机器美学的起源是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而未来主义灵感的机器主要是汽车。德国工程师奥拓(Nikolaus August Otto)对内燃机所作的改进,使比蒸汽机体积小的内燃机用于汽车成为可能。除了汽车,另许多画家追随的还有飞机。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1876—1944)在一战后提出飞行绘画(Aeropittura)的主张。由此产生了未来主义第二阶段的绘画主题。

这种机器美学所关注的,既非汽车和飞机的制造 ,也非其严密、精准、符合理性精神的机器内核,而是以一种后尼采主义的浪漫想象,瞩目于由汽车和飞机所带来的征服世界的速度和力量。

除此,机器美学的另一起源是法国的立体主义,代表有毕加索和布拉克。纯粹主义是立体主义的一个分支,立体主义的要义在于净化(purify)造型艺术,去除与造型艺术无关的表达形式,在这个意义上,立体主义本身即纯粹主义。立体主义对几何体块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因此而得名。

因此,正是机器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以艺术角度、美学角度关注到了机器,机器美学才成为可能。

4.哲学考察

在哲学(科学哲学)中,随着新实验主义者对实验、实验室的关注(代表有拉图尔等),对机器进行考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关于仪器(机器)是认识主体还是客体的争论;建立仪器认识论(代表人物有贝尔德和哈索克)等。在国内,科学哲学的实践转向中,对于仪器的关注也比较多。关于这方面在另一文章《在社会建构论视域下的科学仪器》中有所论述。下文主要从关于世界的机器隐喻中,考察机器对于人们看待世界方式转变的过程。

    在科学史上,机器不仅在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还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根据佩帕(S. Pepper) 的根隐喻理论,关于世界的基本假设一般来说是由某种根隐喻生成的,而与机械论相对应的根隐喻便是机器。我们选取了三种作为根隐喻的机器,钟表、热机和计算机。

在中世纪后期,由重力驱动的机械钟作为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大约比牛顿早三个世纪左右,在欧洲就有人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巨大的钟。在之后,牛顿所创立的经典力学把钟的隐喻转换成科学上更有实质性的东西———力。随着经典力学的成功,人们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巨大的钟表。从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热机再次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人们开始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热机,随之力的概念被能的概念所取代,物理、化学和生活的过程被人们用能的概念来分析。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再次发生改变,现在倾向于把宇宙看作一个巨大的计算机,整个宇宙在进行着信息的复制、转换操作。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种机器的发展,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世界观。

5.认知考察

在计算主义的框架下,我们可以把机器看做是“符号操作的装置”。我们凭借心智能力,突破了身体局限,制造出了汽车、蒸汽机、飞机,它们极大地摆脱了身体的局限,而这些恰是人的心智外化的结果。在计算主义看来,人们心智外化的内容是符号,因此这个人类外化的世界就是符号的世界,包括人们“外化(制造)”出来的机器,由此机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符号操作的过程。

当我们把心智外化到机器上时,是把一种符号规则/算法赋予了机器,在机器上生成“程序”,它就具有了特定的功能,可以对“对象”进行相应的操作。比如:起重机,就是人们把杠杆的工作原理(其实是费力杠杆,或者是手臂提升重物的原理)外化到物理客体上,或者说把一种固定的规则(算法)物化到物理客体上,这样起重机就生成了一种“程序”,以便可以按照这种算法,把物品提起,然后水平移动到指定地点降下物品,接着进行反向运动,返回原位以便进行下一次循环。

此外,在机器(仪器)的制造过程中,设计方案(Design Plan)对仪器制造者和实验者认知作用、机器的视觉化图示、把自然物与机器等人工物做类比得到理解等。这些机器的认知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三:小结

本文重点试图对机器的文化考察进行梳理,但感觉还是很不够。对机器的历史考察和词源学考察也是很必要的一部分。但对机器的文化考察,不能只停留在史的层面,还要深入进去,对其进行认知考察等,这方面的内容在本文中提到的不是很多,留做下篇文章具体论述。

相关文章

  • 机器的文化研究

    机器的文化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心武,200241)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中国科...

  • 127-电视与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的中心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中心是媒体文化,特别是电视文化。以下对电视在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形象演变和研究视野...

  • 《文化研究导论》笔记

    第一部分文化理论 第一章文化与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一种新的跨学科的研究文化the ...

  • 移动机器人避障方法 你知道多少?

    移动机器人是机器人的重要研究领域,人们很早就开始移动机器人的研究。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机器人是斯坦福研究...

  • 《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异化的广告传播效应

    《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是由麦克卢汉研究并撰写的,它阐述了大众媒介文化和流行艺术对人的影响。在这本书中, 麦克...

  • 穆天机器人董事长伍岳:勇于破冰,做机会的创造者

    伍岳先生现任穆天机器人董事长兼CEO。他是华商学机器研究院现任院⻓,浙商学机器研究院现任院⻓,中国管理科学技术研究...

  • 2018年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根据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机器人行业未...

  • 机器狗与狗

    人类养狗,但是人类还在研究机器狗。 人类养的狗,可爱,摇尾乞怜。狗狗的眼里,人类就是上帝。 但是人类还是在研究机器...

  • 文化与国际关系的微观角度研究

    文化与国际关系的微观角度研究 是将具体文化对象作为个体,研究其在国际关系中的运动,还是研究文化对象中蕴含的国际政治...

  • 机器学习研究路径

    在这里查看网页 机器学习工程师 一个完整的 ML 学习路径,专注于 TensorFlow 和 Scikit-Lea...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机器的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pc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