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囚城边,青冥山下,一座书院拔地而起。
此山高耸幽深,远近闻名,却罕有人至。青冥两个字,透着一股神秘,又透着一股畏惧。人们提起它的名字,总会压低声音,既像是在卖关子,又像是有所顾忌。
神秘莫测,诡异亦莫测。据说,去过山深处的几个人,后来都没出来。许多青壮年纪的人不服,总跃跃欲试。但也仅仅是嘴上功夫,逞逞口舌之快。
久而久之,好奇之人越来越多。许多人从外地不远万里赶来,在青冥山下遥望一会儿便返回。想进山,却不敢。竟也觉得功德圆满,心情大好似衣锦还乡。至于进没进山,全靠其自己编。为了突显自己智勇,一个个把青冥山中的“见闻”编造得神乎其神。时至今日,民间已经流传着很多青冥山“真容”的版本,但没有一个是真的。
因种种渊源,书院得以建于这座名贯天下的青冥山下,故命名“山下书院”。书院前的石碑前,一群书生“吁”声一片。大家都表示,这个书院的名字跟青冥山有名没有半文钱关系。世上有无数座山,每一座山都有一个山下。
这个“出身”个性的书院,名字不能再大众。让慕名(名气而非名字)前来求学的书生,多少有一点失望。虽然这家书院成就非凡,可跟别人介绍起来,真的有些跌份。这种感觉有点像皇帝家的三公主叫二狗子。最主要的是,大家预想中的名字,它都叫青冥书院。
有传言“青冥”二字戾气太重,小小的书院无法承受。感觉也没有道理,你都把书院建在青冥山下了,却不敢叫它的名字。就如同坐在老虎旁边“谈虎色变”。又如苍蝇家庭吃“饭”的时候禁止谈屎那么恶心的话题。矛盾得很。有人说,也许答案就在那个传说里。
这个传说就是:青冥山中有厉鬼。
倘若真的有鬼,区区矛盾又算什么。或者可以说,矛盾是鬼怪事件的基本特征。所有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可能。就是让人疑惑、恐惧、匪夷所思,不然鬼也太庸俗了,和人一样。
鬼的传说民间常有,早已听怪不怪,此事无法见怪不怪。要说不怕是假的,可要说太怕也不至于。主要是因为传来传去,传得再邪乎也终究是传说,没有人真正见过。
许多人号称自己见过鬼,信不信全由听者,你可以认为他说的是真的,也可以认为他在吹牛。青冥山的传说有所不同,人们都说曾经有三个人进入了青冥山中,见到了厉鬼。虽然之后再无别人见过鬼,无法考证,问题是,别人也再没见过那三个人。同样只是传说,信不信不由你。
古有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天囚城中流传着四大勇:
晴天烈日正目看,夜渡险隘未凭栏,皇帝驾前起身站,清明时入青冥山。
这四句话看似褒扬,实为警示。因为褒扬是褒扬已经做了此事的人,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做过。或者说,做过的人都默默地死掉了。这四句话更大的意义在于提醒、警告,还没做过这些事的人,就不要做了。
对于别的地方的人来说,就算不听劝,这四件事中顶多有机会做前两件。天高皇帝远,大部分人有幸没机会做第三件。天囚城中人则有机会做其他三件。尤其是最后一件,占尽地理优势,可谓唾手可得。万事俱备,只等清明。
清明当天,只要一个好奇、一个斗气,一个冲动、一个起哄,一个激将、一个激励,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形成了。如果别人问起,家人可以说“走了”。若干年后别人问起,家人仍然可以说“走了”。
因为太容易实现,不似遥远、虚幻般可微笑旁观。
天囚城还流传着一句俗语,谓:
宁可皇帝驾前起身站,也不清明时入青冥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