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些“你 你 你”的文章

那些“你 你 你”的文章

作者: 三十7度 | 来源:发表于2020-01-06 20:50 被阅读0次

    好吧,我开门见山。“你”这个字,作为第二人称,一般都是在面对面的时候才称呼对方为“你”,
    如果讲话对象不是面对面,那就得第三人称“他/她”了。而且这个“你”经常用在平级或者对下级、年轻者才说,如果对于上级、年尊者,是要用“您”而不是“你”。

    然而现在随便某个人,只要打开微博、朋友圈,但凡各类能发表文章的地方,几乎都充斥着很多“你”类的文章,比如:
    《你不努力,没人给你想要的生活》
    《你没素质的样子,真的很丑》
    《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时代抛弃你,招呼都不打》
    《90后的人都当CEO了,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我同事都几套房了,你为什么不努力》
    ……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老实说,每当看到冠以这类标题的文章,给我的就感觉就像自己是一个犯了一大堆错误、一无是处
    的小孩,或者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周围围了一圈人,且以年长者、过来人或成功人士自居,他们
    居高临下地伸出指头,直直地对着自己指指点点,评头论足:
    你怎么怎么地,你怎么怎么地;你这里不对,你那里不好。你……你……你……

    对于这类文章,我留心了一段时间,基本套路,无外乎如下几种:

    1. 单刀直入型
      这类文章,基本没有什么铺垫和事例,直接就是“你”怎么地,比如上面提到的《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基本就是一番说辞,证明你真的是在“瞎忙乎”。

    2. 以偏概全型
      这类文章,常以一个具体的事例或事件作为开端,然后突然话锋和人称转变。比如,在路上看到一个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人,然后先表述作者自己对他/她的厌恶之情。然后突然人称就转变为“你”,比如《你没素质的样子,真的很丑》。大概作者是想对当事人说的,可惜当事人未必会看到这篇文章,倒是很多和此事无关、没有这类毛病的人在看。多少来看这一篇文章,反而领个没素质的罪名,然后被训斥一顿。

    3. 危言耸听型
      顾名思义,对于某个哪怕是再普通的事件,强行夸大其词,添油加醋,造言生事。典型的就如《90后的人都当CEO了,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某个90后当CEO,不是所有人的90后都当
      了CEO吧,再说了她们当CEO和其他人有什么关系么?人家也没说他自己抛弃了同龄人啊,反倒是这类文章的作者自己YY吧。拿一点范例就贩卖焦虑。

    4. 置身事外型
      这种类型也可成为“借力用力”型号,就是借别人的成就,来对另外的一群人进行说教。比如《我同事都几套房了,你为什么还不努力》。关键是同事几套房跟你自己有毛关系? 是靠借了你的钱才买了房?还是承了你的情才贷到款?拿他人的成就,又去教导别人,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吹牛不打草稿。如果别人的成就都能拿来作为“教导”其他人的理由,那么我大概可以写一篇《比尔盖茨都是世界首富了,你还是个失败的穷光蛋》,尽管我也是穷光蛋,拿个有钱人来“教育”一下其他人,不费吹灰之力,还能整出点自我优越感。

    我无意抬杠,不可否认,有的道理、事情,用第一人称“你”更能起到耳提面命的警醒和劝诫效果。然而到处都是“你”,有多少作者想过“我”——也就是作者自己呢?
    看到这类
    《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 我想问作者自己有多勇敢,勇敢到不需别人替你坚强?
    《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我想问作者自己有多努力,而且已经通过这种努力地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我想问作者自己才是真的努力,而不是看上去努力?
    《你没素质的样子,真的很丑》, 我想问作者自己,很有素质?

    古人言吾日三省吾身,不过现在随便打开网站、微博、朋友圈,一眼望去全是“你你你”,就好像看到一群人,指头指着对方的鼻子互相教训、斥责。一旦打开某篇文章,作者矛头顿时又转向读者了。对于读者来说,这三次自省是远远不够用啊,一日要N省才行。

    即便是讲道理,也非得这般居高临下不可?!一动笔就是别人不好,多少人写文章是自省“我”做错了什么,我哪里有不足?

    记:
    本来是想贴上我上面所提到的文章的帖子、微信链接地址,但是这样感觉我也犯了同样的毛病,居高临下地直接批驳指责别人,不好。而且写这类文章的人也未必是有意如此,于是就算了,不附链接地址,有的标题我也稍加修改,请勿对号入座。同时欢迎批评指正。好了,我要去自省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你 你 你”的文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st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