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家有不听话的小神兽,真是让人发愁啊。
你说一句,他怼你三句;
明明是苦口婆心为他好,不是横眉冷对就是不理不睬;
怎么就不能像邻居家的小明那样“听话”呢?
因此,很多父母对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这件事,不遗余力的找方法,试图把孩子改造成听话的孩子。我也不例外,一直没有对此提出过异议,认为听话,那就是沟通顺畅。其实,听话不排除孩子不敢表达、压抑自己的感受。
张小桃老师《你是孩子的光》中提到,自信的妈妈,从不要求孩子听话。
“越是心里没底,就越害怕失控,越容易紧张,越着急干涉孩子的行为。当妈妈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用什么方法、会有什么结果,并且心里自有判断时,会从容引导、静待孩子自己找到对的答案”
原来,自信的妈妈不会拔苗助长,而会静待花开。给予孩子一份信任,总相信孩子一定能办到。
列车上一个孩子在踢门,妈妈看到了后,有了这样的对话:
妈妈:你为什么要踢门呢
孩子:我想看看是我的脚硬还是门硬
这个回答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但也是孩子的真心话
妈妈继续问,如果脚硬会怎么样
孩子:那可能会坏
妈妈:门坏了会出现什么结果
孩子:车会停吧?
妈妈:列车停了,我们还能去想去的地方吗?
孩子,嗯,不能
妈妈:如果门硬会怎么样
孩子:脚会疼,还有可能受伤
妈妈:脚疼了受伤了,我们还能去想去的地方吗
孩子:不能
妈妈:那么你觉得踢门对不对
孩子:不对。
相信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在列车上踢门,连对话的机会都没有,一通说教、训斥,甚至打骂。但是,这位妈妈有方法应对,是对自己足够有信心,并没有让孩子在自己镇压下听话停止行为,而是从容引导孩子,给孩子信心。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做到三个“一点原则”
第一个原则:多一点开放式问题,少一点封闭式问题
开放式的问题,是给孩子更多的表达机会,多倾听孩子内心的感受,将自己的情绪说出来,是思考的过程。
当孩子犯了错时,
封闭式问题:你刚才那样做对吗?
开放式问题:你知道刚才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吗?如果还有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呢?
第二个原则:多一点空间,少一点控制
其实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力,跟我们大人的期望是有差距的,因此留出空间给孩子,把判断对错的主导权交给孩子,他自己找到答案的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
第三个原则:多一点信任,少一点评价
信任,不是虚无缥缈的承诺,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哪怕一个眼神,微笑,总好过于做出评价“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做评价,先接受孩子的逻辑,再顺势引导孩子。
坚信自己的判断,给孩子信心,相信孩子可以做的很好。
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求”孩子听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