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告别学术垃圾手!传播学顶级期刊的正确打开方式🚀

告别学术垃圾手!传播学顶级期刊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者: 呆萌的我爱丽丝 | 来源:发表于2019-11-21 18:40 被阅读0次
    「 告别学术垃圾手! 」  

    从研一入学到现在虽然才过去了两个月,想安慰自己也没过多久,对研究方法、学术思维的训练还是懵懵懂懂也没关系,但学期将近尾声,还是想找个平台用输出的方式强迫自己把那些从课堂、课题项目中收获到的碎片好好整理出来。就算不“以学术未志业”,能够从中发现和收获乐趣也是这一人生阶段的宝藏吧。


    🚩 找论文只会cnki和谷歌学术?何不换种打开方式?

    做学术,你不得不知道的著名缩写是GIGO,也就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这本来是个计算机术语,用于写论文,可以解释为“引证的若是垃圾,写成的也是垃圾”…… 所以,在“输入”环节就要把好关哦!

    传播学领域的专业数据库

    Communication and Mass Media Complete 大众传媒学全文数据库

    大众传媒学全文数据库Communication & Mass Media Complete (简称CMMC)由EBSCO公司出品。CMMC提供传播和大众传媒领域的最强大的高品质文献检索及研究解决方案。CMMC结合了以前由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美国传播协会)出版的CommSearch和以前由Penn State(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出版的Mass Media Articles Index两个数据库,连同大量其他传播学期刊,成为传播学领域最具深度及广度的参考文献资料库。

    CMMC所涉及的专业包括传媒学,传播学,广告学,翻译学,语言学等等,收录期刊超过650种,其中500种为全文收录,许多在该领域重要的期刊都回溯到第一卷第一期,最早回溯到1915年。包括5400位传媒学撰稿人的详细信息,另外还收录了传媒学研究相关国际会议的会议论文14000篇。

    官方网站:

    https://www.ebscohost.com/academic/communication-mass-media-complet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简称SSCI,是由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制作的社会科学引用文献索引,收录社会科学类期刊约3000种,覆盖50个学科。利用SSCI除可查询每篇文章的引用文献外,还可查知一篇文章被引用的情形,以及是否与其他文章引用相同的文献,对于收集特定研究主题的文献资料而言,有很大的帮助。

    官方网站: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


    传播学顶级期刊

    国外期刊

    影响因子前十 引用量前10

    web of science上有这些期刊的索引,要查期刊的内容可以直接google,这些期刊一般都是SAGE、Wiley、Taylor & Francis、Elsevier这些出版商出版的,所以相应的出版社数据库就会有期刊内容。

    国内期刊

    新闻与传播研究 国际新闻界 新闻记者

    新闻大学 现代传播 当代传播

    新闻与写作 新闻界 电视研究

    传媒傳播與社會學刊


    🚩 文献笔记应该记什么?

    在开始记笔记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清手里的这篇学术文章是一篇theoretical paper (理论性文章)还是empirical paper (实证性文章),两者一般结构会很不同,记笔记的方法当然也不一样。

    理论性文章没有数据,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出一个概念性的观点或搭建理论框架,而不是去验证某个假设是否真实---换句话说作者只是过来跟你讲个构想,至于是不是真的就撒手不管交给其他做empirical studies的研究者了。这类文章我们在记笔记时一定不能错过的部分有:

    Primary thesis (文章主旨---文章想说啥?如果不明显就自己去总结)

    Critical components of the argument that support the thesis (文章通过哪些支持性的的论述去argue 这个主旨?)

    Basic propositions/elements of the theory or framework (文章中理论框架的核心组成都有什么?基本的命题假设有哪些?)

    实证性文章则是通过数据去验证某个或某几个实证假设------文章的目的不是给出一个全景,不是给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不是构建理论框架,而是只关注某一个假设问题去验证,只关注某一个或某几个dependent variable (因变量) 和 independent variable (自变量)。这一类文章,我们记笔记的时候要记录:

    Research question(s) (文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通常好的实证研究都有非常具体的研究问题,我们要把它拎出来)

    Hypotheses (文章的实证假设是什么?---一般会非常显眼得列在文章里:Hypothesis1, Hypothesis 2…)

    Methods/measures used (该实证研究用了什么方法收集数据、测量变量、分析数据?)

    Key findings (该研究发现了什么研究结果?哪些假设被支持,哪些并没有成立?)

    无论是理论性文章还是实证性文章,我们都应该在文献笔记中记录的是:

    有哪些重要的观点你想要记住,或是将来可能会引用到 (key citations);

    有哪些结论你将来可能用到;

    有哪些方法你将来可能用到;

    文章在研究设计上有哪些不足?有没有更好的改进方法?

    文章让你想到了哪些观点类似或者完全不同的其他文章?

    你对文章中观点、论述、方法、讨论等部分有什么想法和critique?


    🚩 做学术是有趣的,如何有效地结合data和theory ?

    从学术文章的角度来讲,一篇好的文章必然需要有效地结合data和theory; 而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又需要首先体会到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以及社会科学中理论的独特性。仔细观察theory, 你会发现theory里面凝聚了学术研究所独具的一种细腻的美感:它无比精致、精准、严丝合缝、一丝不苟,它是聪明人给世界留下的礼物,它是厚重的、也是不张扬的,不喧哗的。它像某个匠人精心打造一生而留下的精美工艺。

    1、什么是theory

    先看几个学者们的定义:

    A theory is an organized body of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intended to explain a particular phenomenon. ” (Leedy and Ormrod, 2005)

    “Theories explain how and why something functions the way it does”. (Johnson& Christensen, 2007)

    “Theories seek to provide logical explanations.” (Babbie, 2014)

    总结来说Theory一般需要至少符合以下这么几个特点:

    其目的是describe(描述), explain(解释)和predict(预测)世界上的现象(但并不是所有theory都能做到这全部三点);

    theory需要做到 ”logically complete” 和 ”internally consistent”---自成系统,自圆其说;不能前后矛盾、漏洞百出。

    theory必须有可证伪的启示 (falsifiable implications)。


    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theory的作用

    社会科学中,比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我们能不能找出哪条规律是像物理学中的gravity theory一样robust, 一样能够具有严丝合缝、密不透风地describe-explain-predict 功能的呢?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是“人”,而人是多变的、发展的、复杂的、多样的,这就致使所有跟“人”有关的社会现象都难以用归纳、总结、定律、定理的方式去提炼出来。

    既没办法像自然科学一样有规整的范式和理论框架,又不能因此而走上不可知论,面对社会研究的这种复杂性和特殊性,学者们于是各选道路,各立门派,循着不同的路径和方法去靠近和探索社会现象的本质,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哲学和研究视角比较典型的包括以下几个:

    实证主义 Positivism

    逻辑经验主义 Logical empiricism

    语境主义 Contextualism

    规范自然主义 Normative naturalism

    科学现实主义 Scientific Realism

    透视主义 Perspectivism

    目前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里最主导的认知论是positivism和 logical empiricism,它强调通过逻辑推理、演绎、和测试可证伪的假设来构建理论。如果某个社会现象没有办法通过实证性的体验进行检验,那么依positivism来看就等同于无法成为人类知识的一部分。依托这种认知论产生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定量研究方法和实证性研究。

    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社会科学一般没有统一的“范式”(paradigm),这就导致学者们研究的方法、视角、重点都千差万别,谁都别想说服谁,就像是盲人摸象时有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都是大象的一部分,然而都不是整个大象,又怎么能说服对方呢。但是,学者研究视角的多样性也集体性地贡献了社会科学的进步---有人研究头,有人研究身子,有人研究尾巴,最终让人类对这只大象的认知推进一点,再推进一点。因为没办法找到一个统一的范式,这每一点推动便显得尤其有意义。你的研究,我的研究,别人的研究,一点一点积累、创造、叠加,才能构建出无限接近真相的全景图。

    好的社会研究者需要了解领域内的各种主要理论,就好像腰间要别着一个工具箱----工具箱里没有一把工具是万能的,没有一把工具能解决所有问题,然而因为你拥有这些工具,你知道他们各自的用处,能知道何时需要扳手何时需要钳子,还能在需要的时候随时从包里拿出来。这就是社科研究者对理论应具备的技能。


    3、Data和theory 在一篇实证性文章(Empirical Article )中的关系

    在实证性文章里,因为肯定会有data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要记得在自己的文章里,保证theory 和data的关系在总体上如下图所示:

    这幅简单的图示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要注意的原则:

    Theory和data 应该是互相依赖而生存的。Theory应该是验证data的指导、依据、来源; 而检验data的目的应该是指向theory、 构建theory、弥补现有theory的不足和提升theory的完整性。(非常重要!)

    Theory本身的建立和完善并不是目的,它是为了指导实践的(data); 而test data (检验数据) 本身也不是目的,它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理论的。

    如果一个theory对现实完全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它就不是一个有用的theory; 而如果data对理论完全没有任何建设意义, 它也不会是有用的data.


    4、如何在你的论文里有效连结theory和data

    我们在构思和设计一篇实证研究的时候,最起码要注意在以下两方面上连结data 与theory:

    我们在收集数据、检验数据时,我们所检验的问题和逻辑应该是基于现有理论的。如果你只有data而不能跟theory结合,就好像你闯进一个聚集了一堆高人的屋子,屋子里的人都在高谈阔论,他们彼此之间都颇为熟食,而你是新人,如果你想加入他们的对话让他们听听你的意见,就要先听他们在关注什么,说什么,怎么说的,然后把自己要说的跟他们的大对话联系起来。你的观点不需要跟所有人的观点都有重合,但你至少要跟某几个人的观点联系上,既有连结又有创新。

    我们得出的数据分析结果和相关讨论,应该是为了重新指向理论、进一步建设理论的。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呈现结果---这些过程本身并不具多大的意义,最大的意义是你的研究能否“improve existing theory” (提升现有理论)。这一点,也是一篇论文能否发表和发表到什么类型期刊的重要指标。社会科学虽然不像自然科学一样有统一的范式,但构建理论是学术研究重要的目标。你的数据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改进了现有理论的认知是衡量你研究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所以好的论文在文章的discussion 部分必须重新指向theory,突出文章贡献的讨论。

    而仔细去看,其实在设计一个实证研究的各个步骤里对theory的考虑都不应该缺位。下图展示了两条主线之间的关系,左边是我们考虑设计一个empirical study (实证研究)时重要的几个步骤;右边是以theory为核心,在每个相应步骤里theory应该充当的角色。

    Theory和data的连结可真心不是件容易事,这需要很多的练习、阅读、和体会,这中间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也没有最终目的地。事实上,连接理论和数据是一个优秀社科研究者必备技能。我们在修炼此技能时要追求达到以下状态:

    在看到一组二手数据时能够顺利判断出它能用于验证和建设哪个theory,或者它能不能用来建设理论;

    在解答一个实证研究的问题时能够明确知道其对应和依托的theory以及相关文献都有哪些(脑中有框架,心里不害怕);

    在动笔写实证文章的时候能够在文章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theory---比如写文章重要性的时候突出它是怎样弥补现有theory gap的,写研究假设的时候指出哪些理论支撑了该研究假设的做出,以及分析完数据写”discussion and implications”这个部分的时候指出你的数据结果如何为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可操作的训练步骤:

    列出你的研究问题;

    列出可能与其相关的所有理论;

    列出每个理论的主要观点;

    列出在该理论视角下,你的研究问题该如何解释;

    列出该理论视角下可以形成的hypothesis;

    通过review literature找出有研究价值的hypothesis;

    写出每一个理论具体如何支撑每一个hypothesis。

    当我们文章写多了,对理论和文献的了解程度增加了,这个过程会自然而然的简化为:

    你想到了一个研究问题;

    你想到了几种hypothesis;

    思考支撑你做出每一个hypothesis背后的理论是什么?是哪一个主题、哪一个学科的文献?

    找出这些理论,并写出每一个理论具体如何支撑每一个hypothesis。

    一旦我们找到了哪个theory支撑了我们的假设,并且确定了这个假设有研究的价值,这就意味着我们接下来可以在写一篇empirical paper的时候从头到尾把该理论和该假设结合起来

    Introduction (提示读者我的数据是对理论建设有贡献的)

     Hypothesis(用该理论来解释你hypothesis 的逻辑)

    Literature(提示读者我研究的问题和关注的理论是为很多学者所关注的重要内容;提示读者我对现有的研究和文献有了解有认识)

    Discussion & Implications (清晰明了的指明你的数据结果对理论建设的每一点贡献)

    一篇好的实证性文章,一定需要theory和data的紧密连结,而且是在全文中各个部分的紧密连结;

    Theory应该是去验证data的指导、依据、来源; 而检验data的目的应该是指向theory、 构建theory、弥补现有theory的不足和提升theory的完整性。Theory本身和data本身如果脱离了对方都没有什么意义。

    一个好的的学者能够做到在拿到相关二手数据或某个研究假设的的时候迅速想到它能联系和建立哪个理论;在需要检验某个具体理论的时候知道需要什么样的data;

    连结theory和data是一个需要长期建立、长期提升的能力,对文献越熟悉,对理论理解越深入,看好文章看得越多,越能够有效的在自己文章中连结二者。这需要我们多练习,多练习,多练习。

    🚩 如何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

    1、选题

    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什么呢?

    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

    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的,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

    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

    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研究选题的题目不宜太长;核心概念不宜过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题目表达要尽可能精准。


    2、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

    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

    1)梳理文献的目的

    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

    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的研究现状,而且还要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论文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论文。人贵在直,文贵在曲。论文的贵也在曲。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

    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

    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解决的,一代学人只能解决那一代学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因此,后辈学人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

    2)如何梳理文献?

    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喧宾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

    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

    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

    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

    不一定千篇一律地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


    3、论证的逻

    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的。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拨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

    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

    论证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

    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

    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只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


    4、论文的修改与查证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

    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

    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

    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

    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

    对文献进行查证,看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

    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

    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


    5、论文的结尾

    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

    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

    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

    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

    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我认为至少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

    二是要有大气磅礴之势,有行云流水之气。前面的论证是一个小心求证的过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笔,但在结尾部分,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来归纳和抽象论文的要义。

    三是要有科学预测和思考。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6、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提“想法”。如果仅仅是提“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能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于象牙塔,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而成就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学术荣誉和学术奖项,最终获取相应的学术地位。结果,有的就不折手段,通过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进行学术制假造假。当前,学术不端、学术制假造假行为在论文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抄袭剽窃

    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

    篡改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

    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面所说的张冠李戴。

    低水平重复

    转引二手文献并且未核对导文献导致以讹传讹

    只引证自己的论文,自我吹嘘

    阅读中文文献却引用外文表达文献,结果弄巧成拙

    源于外文书刊却译成中文,结果牛头不对马嘴

    转引外文注释却不注明原出处,让人难以查找原文献,难以辨认其真伪

    一稿多投,有的甚至是略作一点“乔装”后就投给不同的多家刊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告别学术垃圾手!传播学顶级期刊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vt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