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庄子》方有了入门的感觉,与之前有大不同。方知之前只在读字词,读故事,即便是在观念这层晃荡,也仅止于固化的观念。
这次方看到书中竟写满了“流动、不滞”,合上书想抓住些什么时,却仿佛是张开的手掌里满满的风,合上时却手中空空。
勉强写点东西吧,算是与自己探讨一下。
我们寻找一个人的成功因素时往往将习惯、经验之类的东西当成重要的因素,我想庄子一定是不同意的。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世人如果都以自己的成见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那么谁没有一个标准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那意味着每个人的标准相对于其他人都是偏见,那谁才是标准呢?
我自己觉得“成心”是个特别好的词,非常形象,让人一眼就看到那个已固化的状态。
“成心“来于何处呢?来于习惯和经验。我们经常说小孩子要养成好习惯,这是没错的,再长大些,我们说他们应积累些经验,这依然是沒错的,正是这些习惯和经验让一个动物性的人向着社会化的人靠近。
这整个阶段是完成塑型,一旦在思想观念上初具人形,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摩,其行尽如驰……”
一旦有形,则开始摩损,越有形越固化其摩损越大越快。
固化的思想观念在人际间产生的消磨损耗,其速度可能比肉体的消损更快,因为固化的东西在流动中飞驰时,与其他东西相撞击产生的互伤是频繁且剧烈的,也是极痛苦的。所以为了躲避痛苦,他们拼命建起厚厚的壳以抵抗变化,但变化是永恒的,无时无地无变化,所以,既使隐于山林,也是逃不开的。
此即“大隐,隐于市”的原因,大隐者,不逃避变化,他们随变化而流动,就如那片随流水的速度前行的叶片,相对于流水,它反而安稳轻快。
如何能随变化而变化?这需要一个人具有觉察的能力、反思的能力。觉察外界也觉察自己,反思行为也反思观念。
如此,也许我们终有一天可以“寝不梦,觉无忧,食不甘,息深深……”。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78799/69ac41db3666296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