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冬》山水画欣赏
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人,早年留学本。
从傅抱石对石涛艺术的痴迷,可见其尊崇传统态度之一斑,傅抱石又是一个重师造化,重生活感受的画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他多次去国内外写生,创作了大量的写生作品。

《冬》作于1954年,仿佛是一处极平常的郊野景色,然而通过傅抱石的笔墨处理,却焕发出无限的诗意与情趣。一望无际的原野、远山、近树、溪流在冬曰的薄雾中若隐若现,似无却有,飘渺变幻、宁静、疏淡而不荒寒。丛林的垂直线与地平线,雾带形成的木平线,加强了画面的静谧之感,溪流由远及近、由细渐宽像一条S形玉带,既造成视觉纵深感,又丰富了画面,增加了生机。
傅抱石是一位才气过人的画家,酒后挥洒,作品更显灵气与神韵。他创造的抱石皴,染之法,他对皮纸等材质与笔墨关系的感悟,加之他深厚的修养,最终成就了他独特的山水画风格。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山水画欣赏
王希孟,生卒年不详。山水巨制《千里江山图》中蔡京的题记是后人了解其生平仅有的资料。据此可知,他是北宋末期的画院画家,曾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炙和嘉许,在18岁时画成了不朽名作《千里江山图》卷,不久即去世。王希孟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有大成就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

《千里江山图》绢本青绿设色,纵51.3厘米,横1191.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王希孟山水画的代表作,也是其传世的惟一作品。作者用青绿法在近12米长的绢上描绘出一派辉煌璀璨,辽阔壮丽的景象。画面上峰峦冈岭奔腾起伏,连绵千里。江湖河港烟波浩渺,一碧万顷。中间点缀有飞瀑鸣泉,长松修竹,渔村野市,水榭长桥,又描绘了众多的人事活动……所有这一切,都被精心地组织在一卷狭长的画面上,疏落有致,浑然一体。无论截取哪一个段落,几乎都能构成相对独立的完整构图。
在画法上他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的特点,用笔精细,一点一画,绝不马虎。甚至万顷烟波都一一用线勾出。用色以石青,石绿为基调,但有的地方浓郁厚重,有的地方轻淡空灵,所以在单纯统一的青绿色调中又呈现出丰富的色阶层次的变化。此外,画家还用赫石色作为衬托和对比使石青,石绿在画面上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耀人眼目。这是对自然山水大胆的加工和夸张,比自然山水更浓艳灿烂。综观全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构思的周密,用笔的精细,色彩的浓艳,都较古代之青绿山水有长足的进步,堪称北宋后期绘画的力作,也标志着我国大青绿山水已进入了一个新高峰。
吴冠中《大江东去》山水画欣赏
吴冠中,江苏宜兴人,早年留学法国。
在艺术创作与教学中,吴冠中坚持走中西杂糅之路。20世纪80年代,他最早呼吁:加强对绘画形式问题的研究。他认为形式是美术作品的生命与灵魂。他大胆突破常规,将中国画的意境美与西洋画的形式美相结合,在中西艺术之间架起理解之桥,获得中外观众的赞誉。

《大江东去》是横构图,题目用“大江”,而画面上大江被压到画幅的下方,只占画面的1/6。画面重点描绘大江彼岸的山岩,山岩突破画面上部,占据着江水以外的大片画面空间。速写式的流动线条勾画出耸立江边的山岩,其中垂直线的重复造成上升感,斜线与波状线的重复造成流动感。繁复的充满力感的山岩与平静的江面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的用意在于用山岩的起伏,跃动去暗示,象征江水的惊涛裂岸,山就是水,水即是山。山是水瞬间激越变化的凝固形式。吴冠中减弱了三度空间而强化了山岩的整体张力。画家对形式意味的追求和创新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