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张磊,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靠近我,激励你,我能,你一定可以。
今天是2020年6月13日,这是我原创文章的第 200 篇。
“老师,关于如何训练孩子如厕的攻略我看了,也做了,但她还是很抵触如厕怎么办?”
“老师,关于刷牙这件事情,我跟她说了不刷牙的危害、还跟她讲了绘本。她还是不刷,怎么办?我家孩子太难搞了。”
那些别人用之有效,自己用之寥寥的方法,是方法不对,还是孩子太难搞?
这个问题不仅困扰过普通妈妈,也困扰过育儿讲师。
三四年前,有一次参加育儿培训课程。午餐期间,同个隔间有两桌的同学们。90%都是心理学专业或者正面管教的讲师。
做教育的伙伴聊起天来都是各种育儿经。其中有一位学习正面管教一年多的妈妈问大家:“所有正面管教教的步骤、方法我都背下来了,也坚持实践,为什么在我孩子身上没效果?是我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我请她分享案例,告诉大家当时是如何说如何做,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
不出所料,工具应用得很好。但满足的是自己的需求。
就像情人节队友买了鲜花、点了蜡烛、上了牛排,却不愿倾听你诉说一样。
看起来很有爱,心里清楚只是配角。
所有的方法、技巧的基础是爱,我们基于爱去学习爱的方式。而不是为了控制。
孩子是最好的感知者,她能很快知道你是出于爱与尊重,还是出于控制、希望她服从。
很多家长学习各种育儿方式,深层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能学会如厕,是希望她能够独立。但很多家长的出发点是希望自己省事。比如我们希望孩子自觉刷牙,是希望她能够自理。但很多家长的出发点是希望早日脱手。
这里没有评判的意思,只是希望大家能照下镜子,觉察下你想满足的是自己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
之前有位妈妈跟我反馈学习了我分享的如厕攻略,孩子还是不配合,甚至到最后拉大便不敢说。我询问了完整过程,包括具体发生的事情,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孩子是如何反应的。
结果发现,是妈妈独自带孩子太疲劳了。一天给孩子换洗无数次裤子,清理大小便、拖地板,已经让她精疲力尽。她真正的需求是:“你快点学会自己上厕所,不要我这么辛苦照顾你。”
当妈妈的需求是这样的时候,孩子看到、感受到的状态是:“妈妈觉得我是个大麻烦。如厕这件事我不确定能不能做得好。如果我做不好,妈妈会生气。”这时候孩子的行为反应就是紧张,害怕上厕所,或者拉大便不敢说。
我在训练孩子如厕的时候,因为心里很清楚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做好了一天清洗无数遍的准备。所以孩子出现控制不好,大小便拉湿裤子,弄脏地板的时候。我们很平静地帮她换洗,偶尔能提前说,或者愿意坐马桶,满满都是肯定和鼓励。
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妈妈知道你在成长,这只是一个过程,你不是故意要尿湿或把大便拉在裤子里的。但是妈妈相信,你很快就能掌握好如厕技巧了。”
心态决定言行,当你想满足的是孩子的成长需求。这时候跟孩子说的话,做的动作和表情都是非常温和、包容。
当我们能做到这么从容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我搞砸了这件事,但是妈妈没责怪我,她看到我的进步,鼓励我不断练习。我相信我一定可以。”
于是孩子会进入很放松的状态,只专注在自己控制自己这件事上,而不是担心妈妈会不会因为我的反应而生气,甚至责备、羞辱或打骂我。
所以,在你学习、使用各种育儿技巧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我在满足谁的需求?”
当你觉察到了之后,你的心态会立刻发生改变。接着才是跟孩子做情感链接,再用学到的科学育儿技巧,也就是爱的方式跟孩子互动,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你在应用过程中,不确定自己做的是否合适,欢迎私信我共同研习(微信:Eva-268)
我是张磊,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靠近我,激励你,我能,你一定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