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午做饭时,无意间翻到了关于一篇断奶的英文文章,之后便开始听这篇文章。听着听着,思想开始抛锚:为啥三年前我没有学这个,三年前我在干啥。
三年前的今天,女儿刚满三个月,那时的我刚结束了一场长线堵奶的战斗。但印象中,那时我已经尝试跟女儿说英语了。
当时我用的是《美国家庭万用亲子英文》一书,现在还能想起我拿着这本书,给女儿读的画面。
除了这本书,我还在网上找了些不同场景的亲子英文,打印出来在学习。可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学习效果怎么那么差,差到过了一年多后,英文直线下降,警钟多次敲响。
终于在女儿一岁半时,我又恢复了规律的英文学习,不再是心血来潮,毫无规律的学习。
一开始我还是从亲子英文开始的。还记得我最初学的内容是带女儿玩滑滑梯的场景英文,因为那时女儿经常在小区里玩滑滑梯,我就想着从场景出发,更容易记住。
为此我还准备了个笔记本,把那些要用的句子抄了下来,方便后期查看。可即便我要用,一边学一边用,也做的有笔记,结果还是没那么理想。
我还能清晰的记得,当时学那篇滑滑梯的内容时的吃力感。除了句子太长,还有表达方式的不熟悉,两者加起来,我总是没办法把那些长的句子用起来。最终,只记住了短句子。
又过了没几天,我发现漏屋老师的《词霸天下》出版了,赶紧买来看。看完后,我终于又开始了系统的英语学习。
2
这里的系统,指的不仅仅是规律学习,而是整个英语学习重新来过,查漏补缺后,重新制定计划,按照计划一步步来学。
按照这个计划学了一年半,也就是到了上个月,我发现自己进步还是不够理想,因此,我又把学习重心从阅读调到了跟读复述上。
跟读复述做了大概五天时,我就已经感觉不对劲了,那种一下子找到解药的心情,还是蛮复杂的。
一方面我在感慨,为什么我不早点跟读复述,要拖到现在才来做。另一方面,当自己跟女儿说英语的丰富度不断提高时,终于感觉松了口气。
其实跟读复述,2017年上半年我有做过,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每天一个小时。但那时并没觉得有多少进步,除了发音提高了,其他的没太大感觉。
接着是女儿出生后的一年多时间,时不时的我也会学些亲子英文,那时应该也有涉及到复述,但没有跟读过,总体感觉记忆效果并不好。
感觉当时的学习过程有点像在背诵,但也不完全是在背。毕竟跟学校里的死记硬背不一样,有实际运用在里面,也有很多情景回想的过程。
时间到了上个月,我刚开始跟读复述时,也感觉到了吃力,尤其是遇到不熟悉的表达时。我想要把不熟悉的内容说流利,需要好多遍的重复,之后才能流利起来。
但随着复述内容的增多,不熟悉的表达还是会有,可吃力感却明显下降。是大脑的适应能力提高了,还是我脑袋里装的内容更多了,灵活度更高了呢。
或许这两者本质上是一回事,此刻我又想起了漏屋老师所说的词汇网络的问题。
也就是英语中,正确的词汇储存方式是,相关的词汇成网状分布,都是连在一起的。
当我们的词汇量一点点的增加,前提是词汇要以正确的方式学得,而非背得,那么词汇网就会越来越大,同时,也会越来越多。
最终当我们想要用时,也就是想要说英语时,才能达到自然说出,无需思考语法,思考用词,只是像中文一样,想说啥,自然的说啥。
3
现在看来,更有效的存储这些词汇的方式,应该是复述。毕竟我之前听了那么多动画,也没能做到听过的内容,想说时,就自动说出来。反倒是复述做的越来越多后,这种自然说出的内容更多了。
那之前那么多听力时间都白费了吗,肯定不是。
我想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大量的听力基础,才让我在此刻复述时,没有感觉到压力。复述后,需要用时,大脑的提取记忆能力比之前要高很多,因此才会一下子感觉进步这么大。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三年前我的亲子英文学习效果那么差,而此刻再来学习时,效果会差别这么大。
当然,复述次数多,记不住时,也会再次复述,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差异,也提高了我现在的学习效率。
但最关键的还是那不断形成的词汇网。如果这些词汇网络没有形成,纵使我复述次数再多,想要达到流利的说,还是很难很难。最多也就像一年半前,那次学滑滑梯的相关英文时,只记住了些短句子。
而这些词汇网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听力基础,外加复述这种高强度的强化输入,两者结合起来,这些词汇网才能越来越多。
难怪最近我的学习内容,无形中开始集中化。
比如关于天气,我会把所有关于天气的内容,全部拿来复述。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晴天下雪,我把这些内容一点点全部复述完后,才会进入下一个主题。
原来我的大脑也在无形中支配着这我的学习过程。之前做出这样的安排时,只是想着这样做,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并没有考虑到词汇网的问题。
终于又一个疑惑解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