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今年5岁了,还在上幼儿园。周末那天,天公不作美,雨不停地下,我没办法带她出去接触大自然。
于是把准备诵读的文字抄在白板上,然后饶有兴致地带她读起来。她不专心,左顾右盼,我也没批评她。可能觉得妈妈像老师一样带她读书,很有趣,便坐在转椅上,有一搭无一搭地读起来。
读了十几遍“天命之谓性”这一章节……后来,她跟我说:妈妈,你这个有点难。我发现,这么小,她已经可以辨别难易了。
晚上,她睡觉前,我拿着一本读过的绘本,带着她读。发现那里面的字,笔画简单,重复率高,有很多以前不会的字,她好像也认识了。孩子很是欣喜。我知道,那是满满的成就感。
朋友知道我周末这样带孩子,觉得是对孩子天大的折磨。那么小,就开始读四书五经了。如果读,可以选择简单的儿歌或朗朗上口的唐诗,没必要搞这么难的内容,我不以为然。
3-6岁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培根护本至关重要。年幼时背下来的东西,可能对她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能她不理解,可能她有点费力,可是长大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再读起这些文字,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些经典注定是常读常新。
有人说,这样做违背了教育规律。孩子学习,要先易后难。
《道德经》说:难易相成。难和易只在一线之间。
我现在教读这些,以后,她认字会更快,也会为初高中的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
在幼儿园,老师正常教学,在家里,我带她进行文化熏陶,二者并行不悖,不求以后是个才女,起码通过古文,知道做人的道理,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当然,我也没有过分要求,只想尽我所能,在她上学之前,把《中庸》《大学》熟读成诵,到了小学,慢慢地读完《论语》。当然,如果真的要让她有才情,还要读诗词歌赋。这也是个大工程。
关于教育孩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早教,要去上幼小衔接,要给孩子选择名校。而目前为止,我还是按部就班,顺其自然。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在家里,我爱读书,不看电视。我的热爱投入、我的认真专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一本本堆积起来的书,不能成为她直接的财富,但足以成为她的精神食粮。
让她明白,即使有一天,遇人不淑,身处低谷,遭遇不幸,那些书,会伴她走过最迷茫的路,最痛苦的夜,让她重新振作。
而这些古文,简而当事。花最少的钱,可以办最大的事。从投资的经济学来看,真是笔划算的买卖。
如果你也喜欢读书,喜欢诵读经典,可以留言,我们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我是艳过留声,每日一文,希望遇到同频的人。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