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空格分隔): 故事 脑与行为
加盐的咖啡以及背后的“善”与“恶”
故事
道理
如何做到?
故事
加盐的咖啡
他和她相识在一个宴会上,那时她年轻美丽富有才华,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人物,身边自然不乏追求者,而他却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很久以来一直爱慕着她,她自然不知这一切。宴会结束,他邀请她去喝咖啡,她很惊讶,然而出于礼貌她还是答应了。坐在咖啡厅里,两个人很尴尬,没有什么话题。正当她打算找个理由离开时,服务员把他们点的咖啡端了上来,他却突然说:“麻烦你帮我拿点盐来,我喝咖啡喜欢加盐。”当时,她愣住了,服务员也愣住了,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以至于他的脸红了。
服务员把盐拿了上来,他放了点进去,慢慢地喝着。她很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要在咖啡里加盐?”他沉默了一会儿,很慢的几乎是一字一顿的说:“小时候我家住在海边,我老是在海里泡着,海浪泼过来,海水浸我嘴里,又苦又涩。现在很久没有回家了,咖啡里加盐就算是想家的一种表现吧。可以把和家的距离拉近一些。”
她突然被打动了,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听男人在她面前说想家,她认为想家的男人必定是顾家的男人,而顾家的男人必定是爱家的男人。看着眼前这个男人,她忽然有种倾诉的感觉,于是他们谈起了各自的家乡,越聊越起劲,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他们从未一下子说这么多话,有一种畅快淋漓,似乎还有还意犹未尽的感觉。很晚了,他们不得不回去,而且她也意外的让他送她回去。此后两人频繁的约会,她发现他是个很好的男人,大度、细心、体贴,符合她所欣赏的优秀男人应该具有的特征。她暗自庆幸,幸亏当时出于礼貌没有和他插肩而过。她带他去遍了城里的每家咖啡厅,每次都说:“请拿点盐来好吗?我朋友喜欢在咖啡里加盐。”再后来,像童话故事书里所写的一样,“王子和公主结婚了,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确实过的很幸福,而且一过就是四十年,直到他前不久去世。
如果没有那封信故事似乎就要结束了。那封信是他临终前交给她的:“原谅我一直欺骗你,还记得四十年前我们相识时,第一次请你喝咖啡的情形吗?当时的气氛差极了,我很难受,也很紧张,不知怎么想的,竟然对服务员说拿些盐来,其实我不喜欢在咖啡里加盐的,当时说出来了就将错就错。没想到这一下子让我喝了半辈子的加盐咖啡。有好多次,我想告诉你,可我害怕你生气,更害怕你因此离开我。今生与你相伴是我最大的幸福,如果有来生我希望还能娶到你。只是我可不愿再喝加盐的咖啡,咖啡里加盐你不知道那味道,要多难喝就有多难喝。咖啡加盐我当时是怎么想出来的!”信里的内容让她吃惊,同时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然而,他不知道,她多想告诉他,她是多么的高兴,有人为了她,能够愿意喝一辈子加盐的咖啡……
道理
如果仅仅是讲故事,那不是我的风格。(请广大女性朋友原谅,我选择性的忽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这是我所关注的。
世界的真相其实是“模糊不清”的,一个人的认识是“主观”,一群人的共识,也未必就是“客观”。何以见得?
把人类只当“物质”看待,物质之间都是有相互作用的,引力、电磁、强弱……。而人作为智慧生物,还有意识的左右(影响)其他人(群),甚至是整体世界(人类社会)。
比如那些世界名牌的广告、政治主张、宗教、传销、明星、影视作品、一本书、一张图片、一段音乐、“专家说”……包括这篇文章。作用力的指向,取决于“别人”的影响力、效果和他们的“目的”。(“屁股决定嘴”,坐在哪里,就为哪里说话。所以“专家”、“权威”的话也不可尽信。马未都倡导多读书、读杂书的原因,就是为了让你有更多视角,更“理性”、更客观。)
所有的影响,都在你脑中构建了一个“对错”、“好坏”、“喜厌”的判断,并最终影响你的认知、判断、行动,也形成了你独有的“影响力”——人们有时也常把一些词挂在嘴边,比如,Hold住、气场、人格魅力、吸引力……背后就是这个东西。(这是你家小宝儿,更听老师话;你家大娃更“听”明星“话”〈崇拜、模仿〉;你家那口子更听“外人”话的原因。人家专业、权威,深入人心,影响力是“四两拨千斤”。)
如何做到?
我不是很擅长,但正在读一本书——《洗脑术:如何有逻辑地说服他人》。看前FBI是怎么做这个事儿的。
书很好,不是励志书(马未都认为励志书都不要读,因为没用。老王认为励志书只有在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时候才该读,调整精神状态用。)
按我的标准,只讲道理不给方法的就是“鸡汤”。我这篇文章至少告诉了你,哪里有“鸡肉”,还不算很“汤”,对吧?
请大家积极评论,分享出你的认知和感想,还有你认为很好、很“经典”、很有用的书(要讲“方法”、“工具”),我们再分享给大家。谢谢。
我是彩虹蝈蝈——“小身板儿、大嗓门儿”——和大家一起聚焦“工具”和“方法”,以期更好地解决问题。
可以转载,标明出处。
原文链接(不定时更新):https://www.zybuluo.com/RainbowGG/note/7145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