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仙才”苏轼:道心与庄子相通,以道入文,文有“仙气”

“仙才”苏轼:道心与庄子相通,以道入文,文有“仙气”

作者: 白乙笑谈 | 来源:发表于2020-07-16 11:43 被阅读0次

    苏轼的诗、词、文,除了有文采,还有一股“仙气”。清初文学大家王士禛曾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苏轼的文章之所以含有“仙气”,可能与他少时便拥有一颗“道心”有关。不过那时他还无此觉悟,直到二十岁读《庄子》,才顿悟自叹:“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也就是说,他的“道心”与老庄相通。这让苏轼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都形成了这样的风格:豁达洒脱,顺其自然。

    尤其在逆境中,这种风格更突显。比如被贬黄州,这时期是苏轼的人生低谷,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因“乌台诗案”,他被构陷入狱,差点被杀头。这种炼狱般的磨砺,好像反而使他的道心得到了升华,表现于诗文中,焕发出了不一样的神采。因而被贬黄州后,他写出了诸多千古名篇。

    可以这样说,苏轼被贬黄州前,他的诗文,更倾向于情的表达,圄于情的执著。最典型的,就是他悼念亡妻的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而被贬黄州后,因道心的升华,他的文风明显转变,跳出了情的樊笼,显得超然物外、出世达观,表现出了更广远的历史观、人生观和宇宙观。

    他那首传诵千古的《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一开篇就仿佛向人展现出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令人振聋发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在最后,却以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戛然而止,引人深思:再久远的历史,再英雄的人物,也终究如云烟,如梦幻,没必要太执著。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的道心超然物外,大有看破红尘之意。他写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而在《后赤壁赋》中,他的道心好像有了更进一步的觉悟,禅机深邃,俨然已萌求道之心。因而他在文后写他梦到一个“羽衣蹁跹”的道士,道士只问了他一个极寻常却又颇耐人寻味的问题:“赤壁之游乐乎?”

    苏轼在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写了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的虽只是生活中极普通的小事,但那种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却跃然纸上。他对庄子处世之道的领悟,在这首词中,也得到了突出体现。

    苏轼被贬黄州后,开启了他漫长的贬官生涯。后来他还被贬至惠州和儋州,他曾写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自嘲:“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仕途的挫折,生活的磨难,消尽了苏轼的“尘心”,他也由原先的“执著于情”,到最后“忘情”,正如他在《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所说:“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拥有这样的道心,也难怪他写的文章如此超凡入圣,蕴含“仙气”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仙才”苏轼:道心与庄子相通,以道入文,文有“仙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kp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