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年轻时大多会做些傻事,等你在平静的老年回忆起来,才能感觉到青春的存在。(林语堂)
-天不错,手术后五天第一次出门。早、晚各一次。走走果真舒服,可也能感觉体力的确不如前,还得再养养。
-“瞻山识璞,临川知珠”。——独具慧眼的人看山崖,能发现未经琢磨的玉石;靠近河川,便能知道水里有珍珠。
-三刷《中国通史》第35-39集 梁武帝治国、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陈朝兴亡、魏晋佛教(下)
1、陈霸先,陈朝开国皇帝,出生贫寒。侯景叛乱给了出生寒门的他崛起的机会。他带领3000广东将士挥师北上出师勤王讨伐侯景,虽平定侯景有功,但士庶天隔,他依然被排除在核心圈外。后打败北齐,557年迫使梁敬帝禅让称帝。他意志品质顽强,工作作风朴实,执政期间一改皇宫奢靡,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倡导俭以养德之风。江南经济开始复苏。公元559年,上位21个月的陈武帝在建康猝然长逝。武帝侄儿陈文帝继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开始强盛。陈宣帝发动了两次北伐,国力透支,南朝气数已尽。陈叔宝就是陈后主,他胸无大志,乐于苟安,沉溺于吟风弄月,奢侈腐化,不理朝政。政治上也表现昏庸,所用非人。588年,隋朝大兵压境,陈后主依然纵酒行歌,最后带着两位宠妃跳入胭脂井苟且偷生。33年短暂的陈朝就此灭亡。
2、从公元220年天下三分,到589年隋朝统一,370年的分裂与战争使儒家思想不再一统天下,各种本土和外来的文化,在乱世里争奇斗艳,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哲学,从此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
3、中国第一个受戒出家的僧人朱士行,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他的目的地是西域的于阗国,西域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是当时佛法最兴盛的地区。他抄写了60万字的大品般若经交给弟子带回中原,而他自己却客死异乡。
4、汉明帝从西域请来两位西域的高僧,他们的白马驮了很多经书,在洛阳城建白马寺,迎请高僧入住。
5、399年,东晋僧人法显同另外四名僧人一起经西域前往天竺求法,十五年后77岁的法显经海上丝绸之路回到中国,作为第一位到达天竺的中国僧人,他取回了多部梵本佛经。
6、经书的翻译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一个学贯中西的佛学大师为华夏解惑,这个重任落到鸠摩罗什身上。383年,前秦吕光前去西域争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在吕光政权中受尽磨难,在17年的屈辱生活中他对佛法有了更深的领悟,对中原文学有了更多的理解。打败吕氏政权后,后秦的姚兴在长安以国家的最高礼遇等待着鸠摩罗什的到来。姚兴为他建造了最大的译经场,还为他配备了500多名僧人组成的译经队伍。鸠摩罗什的翻译改直译为意译,不再晦涩难懂,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两百余年的问题。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鸠摩罗什为后世的中国留下了《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等35部近300卷汉译佛经,从此奠定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基础。
7、长相极为丑陋的中原僧人道安,承担起整顿佛教的重任,他传道不依靠奇门异术,完全依靠自己对教义的理解,依靠佛教本身的魅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胜于师父佛图澄)。他制定了僧尼规范,一套佛门礼仪规制。
8、净土宗的创始人慧远扎根庐山东林寺。沙门不敬王者遭到了宰相的挑战,慧远写下《沙门不敬王者论》,最后桓玄下诏书说,从此沙门不敬王者终于有了一个结论。
9、持续300年的取经运动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运动,当佛教传到中国,中国人民接受它的时候,佛教的教理,对于原典,对于更准确的教义的追求,是蕴含着对真理(信仰)的一种追求。它代表着为了追求心目中的真理、真义、真教,不惜牺牲一切。
10、整个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佛教大发展的时期,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佛学的的进步和普遍流行,都促使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进入鼎盛。从北魏初期开凿的云冈石窟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成为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见证。在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300多年间,佛教在华夏大地上扮演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大智大慧的佛法,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相遇后,逐渐实现了自己的完美蜕变,最终形成气象万千、光彩夺目的中国佛教。
🌻儿子高考倒计时156天——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晚自习回来说累,10点半就睡觉了。
☕️道理的尽头是大道至简,事情的尽头是顺其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