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人在青春期的时候,能量总会变得很强,若非如此,也没法度过青春期。
感想:这时对孩子暴躁的脾气不要太意外,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的可能性也大增,甚至顶撞父母之类不礼貌的行为。所以,知道这些情况都是是生理的自然反应,那么就多鼓励孩子通过运动消耗自己的能量,或者去挑战一些困难的事情。孩子这时候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能量,处于一种烦躁、焦虑、骚动不安的状态,尽量不要去触碰他的禁区,给他一个安全舒适的相处空间。
摘抄:当孩子做了父母无法容忍的事情时,父母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了。
感想:这时候不要把追究的眼光集中在孩子身上,而应该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看看自己应该承担哪些责任,不要一味地责怪孩子变成了这样。孩子不愿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自己,很可能是我们拒绝沟通,总是高高在上地对孩子进行说教,没法静心听孩子讲述他的烦恼,或者对他所说的事情不屑一顾。这样孩子就懒得跟你沟通了。
摘抄:与近处的人小声说话对方就可以听到,但如果你想和远处的人说话,就不得不像怒吼一样大喊。
感想:孩子冲着我们大喊大叫时,可能是我们没有听到他们想表达的真实意思,一直在曲解他们的意思,对于无法理解自己的人,要么沉默寡言,要么大声喊叫。
摘抄:父母注意不到孩子想表达什么的话,孩子就会做出越发严重的事,因为如果不大声呼喊父母就听不到。
感想:仔细听孩子想要表达什么,这真的很重要。不止是对孩子,与其他人沟通也要仔细听懂别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不要先入为主,曲解他人,听不明白时,宁可多问几句。
摘抄:把“自己认为的幸福”强加给孩子是没有用的。
感想:无论父母的算盘打得多好,也没法教孩子怎么用电脑。父母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是为孩子好,为了孩子好的缘故,什么事情都要干预,什么事情都要提出建议,孩子不听还不乐意。其实父母也想得到孩子的认可,尤其是自我认可度不高的父母,总想在孩子那里得到认可。当这点认可也被否定的时候,许多父母就会气急败坏。当孩子不屑听你的论调时,或许应该去寻找一下自己这么做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自己好。
摘抄:所谓认可孩子,并不是简单地对孩子表示认可,常常意味着也要承认自己的缺点。
感想:孩子反驳、顶撞自己的时候,可能正是孩子在指出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指出我们的盲点,那些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孩子反驳顶撞自己的时候,不要光顾着生气,或许也应该心平气和地想想看,孩子说的是否在理。虚心接受的父母,孩子才能表达他真实的想法。
摘抄: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孩子正是在反抗父母、否定父母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大人的。
感想:意识到这一点,相信大多数父母就不会对孩子的反抗充满无奈感了,意识到孩子在成长,自己的尊严暂且放到一边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摘抄:人们其实特别讨厌别人随意地闯入自己的世界,尤其是心里有烦恼的时候就更是如此,不过父母却经常对孩子这么做。
感想:多少父母打着为孩子着想,为孩子好的旗帜,擅自踏入孩子的禁区,还对孩子表示没什么了不起、轻描淡写地将孩子的烦恼说的不值得一提,这是很伤孩子的行为,也不尊重孩子的情感。做父母还是要从细处观察和思考,怎样做更好。有时候可能什么都不做,也比说教宽慰更好。
摘抄:有时不一定非要“理解”对方,只要能够治愈对方就好了。
感想:也许我们总有不能理解的事情,那就不要强说理解二字。只是陪着孩子,倾听孩子的心思,那怕不理解,也不要不懂装懂般的非要说点什么。只要能给孩子一个自我治愈的环境、机会也是好的。
摘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用开放性的目光观察孩子的无限可能,还是把孩子塞进自己造出的框架里让自己感觉安心呢?
感想:不要总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人对自己都不一定了解,为什么那么肯定说“我自己生的,怎么可能不了解?”这样的话呢?无论是谁,都隐藏着未知的可能性。有时候孩子在父母身边是一个样子,有可能被父母压制了某些个性。在外边孩子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因为不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孩子更自由放松,会表现出另外一面。
摘抄:在某种程度上,不经历反抗冲突,孩子就没法与父母分离成为独立个体,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在这个时期都会说这样的话。只是不要放任不管,在必要的时候敲打敲打。
感想: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失控的情况,这时候孩子也会说出一些过激的话语,不要太过于奇怪。孩子说的一些词语是为了显现自己想要独立的心态,不要过于较真。不过,还是要教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对问题采用明确的表达方式说出来,而不是用关闭沟通通道的方式来极端处理。而且要注意,在情绪发泄的时候,绝对不能说的话就坚决不能脱口而出,比如人生攻击,外貌贬低,性格嘲笑等。
摘抄:所谓“对决”,是必须听到对方讲的话。也就是说,真正的对决中也包含着跟自己的对决。
感想:亲子关系之间的对决也不是不可以发生,发生时要本着听到对方真实意图的表达,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好、缺点,对决就无法展开。孩子只有在说出我们的不足、缺点之时,也不会被打断话语,才会大胆地说出真实想法。
摘抄:说话的时候,听的人越是想逃开,说的人越是会没完没了地重复同样的话题。
感想:若能沉下心来听对方说些什么,倾听的态度首先影响你能听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想着让对方把内心的话说出来,就会先按捺住自己的情绪,不然对话可能无法继续。给自己一个时间限制,今天就听你讲1小时吧,这样就给自己一个耐心倾听的时间限制,这1个小时就不太会急躁。如果有一个人说想花一个小时来听听我们说些什么,这样做一个倾听者就会让我们感到高兴,看到自己被重视的感觉也很好。
摘抄:当父母用正确的大道理说教的时候,真实的父母就躲藏在了“正确的大道理”这个保护伞的背后,孩子就看不到真实的他们了。
感想:看来习惯讲正确的大道理的父母,对自己本身就不是很自信,所以总是假借“大道理”狐假虎威。如果孩子根本不愿听你讲什么大道理,不如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孩子,孩子其实也能够接受父母不是完美的这个事实。
摘抄:
感想:
摘抄:
感想:
摘抄:
感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