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安史之乱时,为何哥舒翰率领的二十万唐军,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安史之乱时,为何哥舒翰率领的二十万唐军,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作者: 心动趣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21-05-12 22:51 被阅读0次

哥舒翰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投身河西军旅,征战多年,一路爬到节度使的位置,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履历战功,升任河西节度使,封西平郡王。

哥舒翰担任陇右节度使期间,修筑神威、应龙两座城,步步为营,将兵峰推向唐军久攻不下的吐蕃重镇石堡城。

天宝八年,面对地势险要的石堡城,唐玄宗集中六万三千人,由哥舒翰率领对吐蕃举国守御的石堡城发起猛攻,哥舒翰率军猛攻数日,在先锋部队拼死血战,付出极大伤亡的情况下,终于攻克石堡城。

攻克石堡城后,唐玄宗非常高兴,对哥舒翰大加封赏,此战让哥舒翰在陇右、河西站稳了脚跟,此后数年哥舒翰对吐蕃屡战屡胜,接连攻克洪济、大漠门等城,占据九曲之地,到天宝十三年,唐军将吐蕃势力压制到了青海湖以西。

安史之乱爆发后,哥舒翰奉命镇守潼关,阻止叛军西入关中,天宝十五年,哥舒翰被迫率军出潼关与安禄山的叛军决战,两军在灵宝展开激战,哥舒翰率领的唐军大败,哥舒翰被安禄山生擒,圈禁在洛阳。

屡破吐蕃,战功赫赫的哥舒翰,率领二十万精锐,为何被卖乖讨巧上位的安禄山打败了呢?

唐玄宗在战略上的急功冒进,将唐军推入险地

唐军坚守潼关,疲敝消耗安禄山的战略并不是哥舒翰首先实施的,安禄山在河北叛乱以后,唐玄宗派出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领兵平叛,不料叛军实力强大,唐军一路败退,丢失洛阳。

高仙芝和封常清只得退守潼关,坚守不出阻击叛军,晚年昏聩的李隆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战略局势,又听信谗言,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斩首示众,使唐军损失两员久经战阵的大将。

此时,唐玄宗面临着无将可用的尴尬,这才想起了因病在家的哥舒翰,火线提拔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领兵二十万,以田良丘、王思礼、李承光为部将,前往潼关拒敌。

哥舒翰到达潼关之后,坚守不出,凭借潼关的天险,将潼关守的固若金汤,安禄山的叛军对潼关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哥舒翰坚守半年,叛军始终难以前进半步。

此时安禄山在中原的形势开始急转直下,郭子仪和李光弼从朔方、晋阳南下,接连击败叛军史思明部,几乎断绝了安禄山的中原叛军与老巢范阳的联系。

同时叛军向东发展的通道被张巡抵挡在雍丘一线,无法继续向东发展,向南的通道被鲁炅抵挡在南阳一线,因而安禄山在中原就被压缩在洛阳附近一带,处于腹背受敌的状况,所以安禄山一度有了放弃洛阳,返回河北的打算。

结果在这个时候,李隆基发扬了不遗余力提拔安禄山的精神,即使安禄山已经在洛阳称帝,还要把大唐江山拱手送给安禄山,不管人家愿不愿意要。

眼见平叛形势逐渐好转,李隆基不答应了,完全不管哥舒翰率领的唐朝中央军战力不足,守御有余但野战不行,安禄山的叛军久镇边关,又多蕃将胡人,战力凶悍,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不会依附,潼关久攻不下必然军心涣散,到时大局可定。

各地传来的捷报已经让李隆基冲昏了头脑,再加上杨国忠急于除掉安禄山,全然不顾大局,不愿意哥舒翰长久留在潼关,煽风点火鼓动出兵,李隆基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兵潼关,与叛军决战,哥舒翰上书陈述,认为叛军精锐尚存,出关必然中了叛军的诡计,会招致惨败。

李隆基全然不听,严令哥舒翰出兵,不断向哥舒翰施加压力,有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哥舒翰不敢违抗命令,只得“恸哭出关”与叛军决战。

哥舒翰率领的唐军战斗力低下,无法与安禄山叛军抗衡

唐玄宗时期,李隆基重视对外开拓的边疆军功,唐朝的军事力量逐渐形成“外重内轻”的格局,北方边镇幽州、平卢、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安西等各镇汇集了大量久经战阵,经验丰富的强悍精锐军队。

而朝廷中央的军队虽然数量庞大,但是承平日久,日益腐化,丧失了唐初开国时期的强大战斗力,因而高仙芝、封常清率军与叛军交战时,唐军一触即溃,致使洛阳沦丧,与前两位一样,哥舒翰率领的二十万唐军也是一路货色。

有人认为哥舒翰曾是河西、陇右节度使,率领的是两镇精锐,这完全是想多了,天宝十三年,哥舒翰收复九曲之地时,设置了宛秀、神策二军,神策军确实成为唐朝禁军,但是那是在唐代宗时期,哥舒翰在天宝十四年二月,回京的路上,突然中风昏迷,导致半身不遂,就回家闭门不出了,卸任了两镇兵权了。

高仙芝、封常清被杀之后,哥舒翰被火线提拔起来后,所率领的二十万唐军,不是唐玄宗临时从各地拼凑征调上来的军队,其战斗力岂可与久镇边关的安禄山叛军相比,即使是安禄山、史思明败亡后,以神策军为主力的禁军,也奈何不了安禄山部下投降后形成的“河北三镇”,可见叛军战力的强大。

朝廷内部将相不和,军中将领不和,唐军士气低落

原本哥舒翰与杨国忠是同盟关系,一起对抗李林甫和安禄山,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当时都认为安禄山的叛乱是杨国忠引起的。

哥舒翰驻军潼关时,其部下王思礼就曾劝说哥舒翰,以三万人据守潼关,自己率领其余精锐力量返回京城,诛杀杨国忠,粉碎安禄山叛乱的借口,这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办法。

哥舒翰被王思礼说动了,但是又怕自己率军进京,又会成为第二个安禄山,于是没有采纳,但是二人的谋划很快被杨国忠知道了,担心自己被杀,于是向李隆基请命,派杜乾运训练一支一万多人的军队,驻扎在灞上,以防备叛军为名,防备哥舒翰。

哥舒翰清楚杨国忠的心思,申请将灞上驻军与潼关守军统一指挥,又以商议军情为由,斩杀杜乾运,吞并了杨国忠依靠的军队,至此哥舒翰和杨国忠的矛盾公开话,二人都惶惶不可终日,朝廷上下震荡。

唐军面临的问题不止朝野上的争端,哥舒翰驻守潼关时,因为身体不好,行动也不是很利索,因此把军队日常的事务交给行军司马田良丘负责,田良丘不敢独断专行,让王思礼统领马军,李承光统领步军,结果两人相互不服气,争斗不断,造成唐军军心不稳,士气低落。

灵宝之战,唐军误入陷阱,遭遇叛军埋伏,蕃将叛变,致使唐军全军尽没

灵宝是古函谷关的险要之地,有一段北临黄河,南靠大山的七十余里的狭窄山道,唐军出关之后,驻扎在灵宝西原,叛军在山道上精心做好布置,等待唐军进入埋伏圈。

决战开始后,王思礼率领五万精锐在前,庞忠等人率主力大军在后,交战之后,叛军故意佯败,将唐军诱入狭窄山道内,一时间无数滚木檑石如冰雹般砸下,唐军被打的措手不及,遭到重创。

哥舒翰急忙命令毡车在前面开路,不想叛军早有准备,以火攻唐军,顿时烟幕漫天,唐军看不清敌军,着急胡乱放箭,结果叛军毫发无伤。

叛军统帅崔乾祐又命令精锐骑兵从背后突袭唐军,接连打击之下,唐军迅速溃败,掉进黄河淹死的人达到好几万,唐军争先恐怕往黄河北岸逃,结果使几百艘运粮船沉入河底,逃到北岸的不足十之一二,逃回潼关的仅有八千人。

哥舒翰收拾残兵,守住潼关,准备继续与叛军周旋,没想到他提拔起来的蕃将火拔归仁等人,看到唐军大势已去,于是劫持了哥舒翰,连同不肯投降的将领,一起向安禄山的叛军投降,最终潼关失陷,叛军直逼长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安史之乱时,为何哥舒翰率领的二十万唐军,打不过安禄山的叛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bz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