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妈妈路过一家幼儿园,无意中看到园内两个小男孩正在打架。
我让我妈快看,我妈看了一眼,淡然说“小孩子打架很正常。你小时候也会因为玩具之类的事情被小欣或者同院子的其他男孩打,我和你爸非常生气。”
我妈妈是一名小学教师,我小时候在教职工生活的院子里长大。小欣是同院一位老师家的男孩,和我幼儿园同一个班,放学后会一起在院子里玩。还有另外两位老师家的男孩也和我一起玩,他们比我大一岁。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抢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架。他们都是男孩,就我一个女孩,经常在抢东西的时候抢不过他们,还会被他们打到头、打到手之类的。
我每次回家告状都哭得撕心裂肺,眼泪鼻涕满脸都是。爸妈见状安慰我后,叫我以后少跟他们抢东西,拿着洋娃娃去找院外同龄的小女孩玩。
长大后,小时候的事情我都没印象了。只是翻看老照片,有一些我和小欣的合照,我们一起在公园喝汽水啊,一起排排坐吃饼干之类的。多年来,爸妈也一直和小欣父母是好朋友。
“妈,我小时候小欣打我,你们不去找他父母麻烦吗?我看你这么多年跟小欣妈妈还三天两头的一起逛街呀。”
“小孩子之间的事情,我们大人不方便插手。难道去找小欣的妈妈,让她打小欣啊?”
虽然我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但我妈在这方面还挺想得开。
我姨娘家的男孩小时候经常跟邻居家同龄的男孩在操场玩球之类的,有时会发生争吵、甚至打架。
大人看到怒火中烧,有时带回家里看到孩子身上的伤痕甚至会教孩子怎么向对方还手,进行“防御”或者“报复”。拳打脚踢的演示,活脱脱一个要把孩子培养成“武林高手”的节奏。
慢慢地,因为孩子之间的摩擦,大人之间也产生了间隙。
邻居原来和我姨父是要好的同事,邻居结婚时,姨父姨娘还带着我去参加了宴席。现在都变成了相见不相熟的点头之交。
当你的小孩被别人打了你要怎么办呢?
有的父母忍了,
有的父母教孩子打回去,
有的父母甚至自己上。
对于这一情况的回应,父母们的做法五花八门。
毕竟被打的是自己的亲骨肉,等于或是甚于自己被打一样难受。
在西藏,有一次跟几位相熟的藏族老师同车时,其中一位老师聊起了他小时候的生活经历。
我问“在你们那,一起玩耍时,邻居家的小孩打了你怎么办?会回去告诉父母吗?”
“打了就打了呗,小孩子的事情,父母一般不会参与进来。”
“那如果你天天是被欺负那个呢?”
“这样的话,父母会买些玩具送给打你那个孩子,让他跟你一起玩玩具,少欺负你。”
“我三叔小时候被人欺负了,我二叔就去帮他报仇。你们不是有兄弟姐妹么?让你哥哥去帮你报仇呀!”
“在我们部落,如果你被打了,你哥哥替你报仇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说明你自己没本事。一般小孩子的事情都是自己内部解决。”
“你看我家小孩三天两头就被隔壁老师家的小孩弄哭了,我还不是每天早晨都会开车送他俩一起去上学。”同车的一位女老师也加入了我们的讨论,“小孩之间闹一下没什么大不了,不用管。”
是的,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交际圈。
国际儿童发展心理学机构曾给出过小小打一架的建议,小孩子之间的碰撞,就是一个小拳头,打得稍微疼一点也不会伤到生命,但通过打架,孩子就能了解到跟别人互动还有打架的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小朋友在6岁之前有吵架、打架等经历,是有益于他的成长的,就像孩子学走路的时候经历过摔跤,下次摔倒后他就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经验。
一个孩子在童年没有打过架,到十三四岁如果有人横一些,想要从他身边过去,他就很害怕,害怕就会招致这个人本来不想打他都要打他。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陷入巨大的危险,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是最冲动的时候。
现在的文化氛围,一听到打架就马上认为不好,家长的内心承受能力也弱。当你的孩子回家说自己和其他孩子打架以后,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第一,别炸毛、别受害者心理上身
孩子有打架,侧面反映出孩子跟其他人有互动,最可怕的是孩子在群体中被忽略了,没人跟他玩,没人理。家长有受害者心理的话,会把打架无限地想象、放大,家长一旦开始愤怒、开始攻击,很容易把孩子的社会环境破坏了,孩子只好被孤立。一旦被孤立,对孩子的社会性能力建构就很麻烦。
第二,安静聆听、给予有温度的建议
孩子哭诉的时候,家长需要不加任何评论地平静去倾听。等孩子倾诉完了,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讲绘本的方式,告诉孩子应该怎么解决,孩子会从中获得经验。在沟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深入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每一次的冲突形式都有所不同,每一次的应对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重要的是,父母以爱赋予孩子每次面对冲突的底气,给予其探索世界的自由。
害怕老师,全部乖乖地坐着上课,完全没有打架的幼儿园是最可怕的。
好的幼儿园是孩子自然组织出来的群体,会有打架、吵架,各种社会上发生的成人之前的问题在幼儿园都会发生。
经历阳光、风霜、雨露,在“儿童江湖”里,孩子才会成长得更接地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