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词3)【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消文释义
世间人为了自己安乐而做事,结果会不会安乐尚且无有定准,而为了众生,事情也安乐、果报也安乐,不行如此之事如何能得到安乐呢?《大疏》中解释说:想要后世安乐的人不行成为安乐之事,如何能得安乐呢?
本颂通过对比追求世间法与出世间善法的发心、行为,以及能否得到所求之果,说明行善的本体是安乐,应该欢喜奉行:
1、为什么世人为求乐很辛苦付出,却不见得能得乐?
世间人都想追求快乐,行为上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成否犹未定”,乐果能不能成熟是没有定准的。因为果的成熟需要主因+助缘,今生当中的发心(非菩提心,只是单纯求今生福报),以及辛苦勤作只是助缘,主因是前世有没有积累这种善根和福报。同时,世间法的本质只是人们的妄想执著,没有实义。
2、为什么修行人为自他二利而修行,就肯定能得乐?
而修出世间善法与追求世间法完全不同。它的发心是善法(菩提心),所行持的是善法,则所得之果一定是安乐。我们发了菩提心后精进修持的话,最后一定会获得大自在、大安乐、大福报的乐果,如是因如是果。反过来讲,“不行乐何有”?虽然发心、行为、果都是善妙之乐,但如果不去真正修持的话,“乐何有”呢?绝不可能有。所以关键是以欢喜心精进行持。
本课引用《法华经》的相关教证,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相关公案
以前有个年轻人苦苦寻求意中人的公案。(说明:拼命追求世间安乐,只是自己的妄想执著,结果“成否犹未定”,虚耗人生而已。)
我们应该思维
1、学佛之后了知了佛法的功德利益,为什么还是精勤耽著世间法,对出世间法不精进?
:一方面是多生累劫以来的习气;一方面是目光短浅,对业因果取舍没有正见。世间法的快乐来的快,当下就能感知,就像吃到美味可口的饭菜,快乐当下就能感受到。而佛法带来的今生和后世快乐不容易当下感知,而且修法当下还很容易产生枯燥和疲惫感,从而导致不精进。
2、没有接触佛法之前,当我们“求之不得”时,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可能都不知道。现在呢?
我们知道了是福报,发心/动机,是否努力,等等,逐一思维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也有所感悟,有些人总说:“现在工作不好找,得到了这份工作非常难得,一定要好好珍惜。”实际上工作并不是特别难找,即使没有工作,在街上当乞丐也是很快乐的。但若没有遇到佛法,没有遇到解脱道,永远都沉溺在轮回的苦海当中,那才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