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参加了王纪琼老师的《顶层语言设计-心理讲师初级班》的课程,刚好赶上团队要求就心理讲师职业成长必备技能进行写作,听了老师的课程让我更坚定了自己对心理讲师的认知和定位,也让自己的目标更加明确和清晰化。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老师,也可能是本科学了四年数学的原因我对任何一个课程的逻辑设计非常看重,在单位听课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老教师和新教师在逻辑主线上,在节奏感到把握上差别比较大。当一个知识点在一个老师心里已经滚瓜烂熟的时候,怎么讲就是老师信手拈来的事情了,在一种我的场域我做主的心态使然下老教师简单的一个比喻,对一个典型一个例子关键步骤的讲解就可以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收获颇大。上学的时候一直很喜欢那种课本都不带但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点设置甚至课本例题是什么都记得门清的老师,心里就觉得老专业了,太牛了!现在知道了那叫做专业征服!用个流行的词汇那就是“不明觉厉”。
最近几年因为个人成长需要又捡起来研究生时的专业-心理学,直到走进实操的课程才知道当初为什么没有在这个路上走下去。只有理论的、太学术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太枯燥了,让我当初跨专业考取的心变得拔凉拔凉的。由己推人,作为广大民众本来就对心理学不甚了解的状态下,如果我们心理讲师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者只会讲术语和自己只讲自己爱讲的“自嗨”,那我们只能让大家对心理学更加迷茫,也无法实现我们“传播爱分享幸福”的使命!
结合老师讲的内容和我这些年的中学教学经验我感觉作为一名心理讲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到接地气儿。我们无论做沙龙还是讲大的课程都要把要传播的核心理论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简单理解的小案例展示出来。
比如说讲沟通,我可能会说“我孩子昨天跟我说自己腿磕破了,而我的最直接的反应是你咋这么不小心呢!孩子接着就哭了。”从这种日常场景出发去让受众有画面感有感受。再就是提到“说话前要看自己说的话是提升力量的还是减少力量的”,理论好理解,但是科学研究表明,我们能够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都是跟感情有关系的,所以想让别人真正记住从而接受你的理论,让他们拿到切实的感受是特别重要的。这时候我就会设计一个说话方式的对比小练习,让他们现场演绎,拿到当下的感受从而去反思自己的说话模式。
其次聚人气儿。大家考虑下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者和传播者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要件是什么?那当然是人了,如果我们只是自己很厉害很厉害,而对别人没有任何的好的影响那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在设计好课程后用接地气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我们课程里才能实现传播和助人自助的目的。如果自己掌握了很牛的知识,但是只能用很不好玩的方式传播那只会把受众吓跑,人心都跑了,队伍就更不好带了。
我觉得想聚人气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利用登门槛策略:实验表明,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登门槛现象被证实十分有效。我们可以从让他们帮忙给自己做个小测验开始,通过做测验的方式收集他们的诉求,同时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为这个课程做了很大的贡献帮了特别大的忙。然后再让其帮忙宣传,宣传到一定程度后告知有团购价,因为提供的帮助可以享受该优惠。
利用完形理论:完形组织法则意味着人们在知觉时总会按照一定的形式把经验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也就是说可以把每一阶段课程做成一个内在有逻辑主线的系列沙龙,每次结束都会开启下一次的期望,让受众有期待,对知识或者金钱等有一份渴望,从而驱使他们走入之后的课程。
活动设计要用心:一次成功设计的课程会给组员留下美好的回忆。这种影响力可以持续,可以延伸到课程结束之后。任何课程都是有时间限制的,任何人的成长也不可能永远借助别人的搀扶,帮助学员在课程基础上,自我反思,自我锤炼,自我成长是一切心理课程的最终目的。我们要挖掘课程中呈现的美好瞬间、感人故事、动人场景、深刻表达、经典语句、重要探索、巨大突破等花絮,用视频、文字、礼物、演出、仪式化等形式来实现课程的深远影响。
最后要强底气儿!没有别的绝招,那就是保持学习力,加强职业素养,提升专业度,同时多讲多积累,在讲的过程中反思和提升自己,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心理讲师需要在做好自我成长的基础上,把自己感悟最深的,同时也是受众最需要的部分用最接地气儿的方式先分享出去就是我们心理讲师职业修炼的第一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带着爱去传播、去分享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