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民宿读书
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是旅游者 ——《旅游社会学》第三章书评

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是旅游者 ——《旅游社会学》第三章书评

作者: 三月如兮 | 来源:发表于2017-12-26 10:18 被阅读16次

    一、旅游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仅仅这么简单吗?

    就如同我们心目中所了解和认知的那样,旅游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现代社会既为人们参与旅游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又提供了相应的机会。由社会发展带来的交通工具的革新,以及社会工作体制改革完善所带来相应时间上的解放,这两方面是从社会的角度看待对旅游所起的作用。从人们本身需求的角度来看的话,度假的需求,是一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提升的。

    纵观旅游发展历史上的几次大变革,无不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飞跃。1829年史蒂芬森建成的“火箭号”蒸汽机车以平均每小时26公里的速度从利物浦开往曼彻斯特,这一节点标志着铁路运输时代和科技时代的到来,进而引发了大众旅游的诞生。

    思绪收回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同样的,中国旅游协会会长段强在2017中国旅游发展论坛上的发言也正好印证这一点。段强说,在深入分析2017年产业运行特点之后,他发现,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两个重要支撑点,其中一个是金融资本,另一个则是技术进步。不因时代而异,作为对旅游的推波助澜,经济和技术毋庸置疑是作用于旅游,推动旅游迈步向前最基础的、最核心的因素。

    “旅游既是由现代社会而引发,又是因为它而不断发展。”然而,旅游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仅仅这么简单吗?厄瑞及时地当头一棒似的强调,要想解释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就不能将它与旅游者所嵌入的社会关系割裂开来。等于说旅游作为一种消费行为,或者是旅游类型的变化发展,是不能简单的将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或是资本的变化来单单的去解释的。

    旅游与社会的关系还必须是要研究到,以旅游者本身的母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发展作为立足点来分析。旅游是一种现代性的社会活动,在休闲体验中自始至终都是居于中心地位的,“不能也不该将之与其得以发生的背景割裂开来。”即不能脱离我们本身所处的大的社会文化背景。

    往往当我们以此观念和角度来细分旅游和社会的关系时,就会更加深刻的剖析到旅游发展与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之间更加细分的领域,因此会获得一种更为深刻的、更为丰富立体的洞悉和认知。我想,旅游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随着未来社会的高度发展,对旅游区别于其他行为和领域的边界线将会越来越模糊,终有一天,这个界线会不复存在吗?还是说本来就正在进行时态。

    二、为什么说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是旅游者?

    旅游同样的还是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它可以反应社会文化的变迁,而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作用于旅游,哈里森描述的“乡野审美观”就极好地反映了文化对于人们看待自身环境的态度和审美塑造的喜恶。这二者相辅相成,然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就会出现和厄尔一样的观点,旅游活动本身就属于文化。

    如今,旅游行业里经常提到的“旅游+”、旅游新业态、跨界、融合等等词汇,基于这一点发展趋向,其实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苗头。那时的旅游就和其他活动之间区分的不再明显了。比如当你去希腊购买民族特色商品,从商店里购买南美的木雕,去西班牙的餐厅就餐,或者哪怕是观看旅游电视节目,当旅游花枝招展、大摇大摆的走进日常生活时,它就已经变成一种文化了。当它渗透进生活日常点滴的起居文化里的时候,也就是说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带有旅游者的属性了。

    除了从这一方面来阐述这个结论,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区别于现代社会的“后现代”应运而生。后现代性反映了更大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过程的出现,而后现代的出现对于旅游在消费行为上,在旅游类型的变化更新上所作用的效果更为明显。旅游与后现代交互表征的体现我在后文中会详细阐述,这里分别从旅游空间和旅游时间上进一步佐证。

    城市旅游的发展是后现代旅游的主要表现形式,旅游空间与居住和工作空间并不对立,随着旅游活动与其他领域的界限越来越打破、交叉和跨界融合,新型建筑群的业态丰富多彩,旅游空间伴随着多样化的趋势大踏步的融入城市,渗透自己的覆盖面。旅游空间被压缩和裂变,人们在自己居住的城市就可以化身为旅游者。

    另外,带有明显后现代化表征的虚拟和镜像也极大的压缩了旅游空间。位于西班牙特内里费岛拉克鲁滋的野生动物园就是后现代现实旅游吸引物的例子,该野生动物园是世界上最大的“企鹅馆”,这些企鹅以及其他极地海鸟居住在模拟的南极岛屿环境中,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当然,实现这一超现实环境的,是由一台巨大的制冷机造就的。

    从时间上同样要提到后现代性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不同时间区间的融合。时间在旅游中原来也可以被压缩,过去的历史可以被带到现在,录像、声音、甚至是气味活生生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亳州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的建安文学馆中,我们可以立体的看到曹植吟出《七步诗》诗时紧皱的眉头,可以听到他咏出《洛神赋》的叹息和无奈。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空间上的压缩让我们解放了固有的旅游目的地偏见,时间上的压缩让历史变成了一种商品,不论时间或是空间,亦或是生活文化骨子里就有的基因,造就了很多人在大部分时间都是旅游者的一种理论或是现实的现状。展望未来,情况更甚。

    三、旅游与后现代交互表征的几个体现

    旅游融视觉、审美和流行于一体,是后现代性的征兆。后现代的某些特性,比如对景观和娱乐的强调,正如作者所说,从19世纪晚期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按照当今我们的旅游发展前沿的形式来分析,景观和娱乐已不占主要,更强调的是体验、文化,甚至是学习和认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加旅游的市场已经相当成熟,旅游的各个链条和业态不断地被细分和深耕,这里面既有社会金融资本和技术的支撑,又有文化认知层面的时尚变迁。

    前面提到的旅游空间和旅游时间的分化,这二者充分反映了旅游的“后现代性”,作者在这里补出了新的观点,“这些‘后现代旅游’主要源于过去和当下的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对遗迹和本真性的乡愁式的渴求。”当社会愈是发展时,就好像是不断刺激着人们去旅游。你要逃离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烦忧,你要追寻本身,获得满意的、有意义的体验,好像毕竟只有先远离,才能有心目中的“诗与远方”。

    后现代性会摒弃历史的连续记忆,发展出一种盗用历史的能力,尽力吸收历史上一切在它看来具有当下意义的事物。而当同时结合这两点时,似乎就更加洞悉了现如今的乡村旅游、民宿业态的发展,都市人向往追求陶渊明般的归隐精神,乡土文化了。我想,这一点就体现了隐宿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的社会及人文内核。

    后现代性不同于现代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对环境的关注,环境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的载体,在一些方面,同样也体现了旅游与后现代的交互。现代性延续了启蒙运动的基本原则,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统治和掠夺来实现人类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获得大自然的报复时才懂得了反思,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现代社会开始意识到对环境的保护而不是掠夺。

    政府、社会、个人都开始意识到从长远来看,人类的生存并不取决于对自然和环境的支配而取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于是,无论是决策层对旅游的开发,还是作为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自省都充满着绿色的意义。生态旅游、绿色旅游、适当旅游、甚至是负责任旅游这些新的旅游名目显露头角。“两山”理论,生态旅游,旅游侧供给改革等等,无不体现了旅游与社会环境、文化的积极交互性。

    旅游、社会、文化,这三者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性交融发展和相互作用的,深刻的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全面的洞悉到社会、文化和旅游行业运行发展的深层次本质,以及旅游消费者的行为层次上的原理把握。展望未来旅游发展趋势,科技和资本作为旅游发展的两大引擎,互联网+旅游是现在完成时,社交网络+旅游是现在进行时,虚拟现实估计就是旅游的未来时了。到那时,我想,不光是“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是旅游者”了,而是“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都是。

    — end —

    作者简介:付萍 ,编辑码字、正能量、读书学习的文青妹纸一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是旅游者 ——《旅游社会学》第三章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yrw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