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要求选一个打动自己的知识点)
心智模式是对待事情的态度的惯性模式。它决定着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也决定着思维模式、价值模式和动力模式。 -
我之前是怎样想的?(假设自己还没看到上述知识点,自己是怎么想的;如果还没有想过,那就现在就推测下)
(1) 对于“心智/心智模式”这一概念
我在七八年前就接触过这个概念了,第一次接触的只是英文,是mind(心智)和mindset(心智模式)。但觉得超级抽象,压根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觉得是在大脑中的一些东西。
后来有一次在悉尼(或者是墨尔本)参观一个博物馆时,有个mindset主题馆,里面展示的好像是有情绪,还有说mind 也会生病。
再后来读李笑来的书,说mind(心智)是底层操作系统。但我是个计算机小白,压根不懂他这个类比。所以一直摸不到头脑。
最近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是在西浦校长(席酉民)的讲座中,但我反复听这个讲座,还是没理解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
(2) 对于心智的作用
我之所以一直关注这个概念,是因为它是个很重要的东西,感觉它能够决定我们怎么想事情。
- 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比较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找出冲突之处;分析二者冲突的产生原因)
(1)对于“心智/心智模式”这一概念
之前对心智的认识是模糊的,模糊到无法用语言表达;是零碎的,零碎到只能说出一些零星的相关的词汇,连个句子都说不成。
(2)对于心智的作用
我只知道它很重要,但不知道它到底发挥什么作用,也不知道它如何发挥作用。因此,我并不能从这个概念中受益,使自己发生积极的改变。
- 我应该怎样想才对(关联能想到的一切,不放过任何一个从头脑中闪过的信息;可关联自己的经历,也可关联其他知识)?
(1) 用概念思维加工:“心智”概念
对于心智模式这个概念,核心词是一种惯性模式。如果把“模式”两个字拿掉,那就是说心智是一种惯性。惯性是什么?是不由自主的就去做什么了,还是物理学中的那种“一……就……”句式表达的那样从刺激到反应的路径?我不太确定,就去查什么是惯性。发现都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放在这里讲不同。
我又看后面的解释和例子,发现我之前的理解都不对,心智应该是判断,是自己心里的那把尺子。因为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当你认定某人是坏人又不得不与他打交道时,你的第一反应便是如何保护自己,以免遭受伤害。事实上,无论你内心有何种想法,都是基于认定“这个人很坏”,而随之怎么说、怎么做,都是以所认定的这点为基础。”
又看了后面的图,发现心智不仅是尺子(让我来做出判断,比如来量眼前的这个人是不是坏人),还是滤镜(决定我们关注什么和忽略什么),还是遥控器(指挥着我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说实话,到这里,我还是不懂心智到底是什么样的惯性,但是其功能就像尺子、像滤镜和遥控器。
(2) 关联其他知识:“心智”概念
我去网上又搜了一遍,找到了席校长的定义“心智模式是深植我们心中关于自己、他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
我开始找这两个概念间的关联,发现有的地方是相通的,但又不是一致的。相通的地方是:说心智是假设,这好像是遥控器,会触发我们的行动;说它是形象,这好像是尺子,让我们做出判断(是这个,不是那个)。
不一致的地方是,席说心智是故事,这又是啥意思?同时,滤镜在席校长的概念里又怎么体现?晕了。
我又去找李笑来的解释,他说“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就是说,他认为心智是思维能力的总和。这个显然比知识点中范围要小,假设判断思维约等于价值模式,其范围是不包括情绪模式和动力模式的。
李笑来也研究了好多定义,说“在众多定义之中,我更倾向于乔治·博瑞(C. GeorgeBoeree)博士的定义,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博瑞博士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唉,感觉这个博瑞博士把心智也定义成了能力呢,明显缺少了情绪模式和动力模式。
看样子,这个概念得继续困扰着我了。
(3) 改变自己的认识:心智决定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决定言行
我之前应该是混淆了思维模式和思维公式。如果说思维模式是一个面,那思维公式就只是一个点。能称之为思维模式的,我觉得有:换位思考、以人为镜、逆向思维、主题思维、宿命思维等。因为这些思维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是个面。思维公式就很具体,比如分类、比较、二元思维等,应用情景比较少,也比较独特。
思维模式决定言行。比如换位思考与否,绝对是超大的差别。无换位思考,一切语言与行为都是围绕着自己进行的,不利于合作。如果换位思考,则语言和行为都是围绕着对方进行的,很容易展开合作。
(4) 改变自己的认识:心智决定情绪模式,情绪模式决定言行效果
心智决定情绪模式,这真的是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之前觉得情绪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比如说“对不起”时,如果肢体语言和语调到位,那只是使得道歉更真诚。如果肢体语言和语调不合适,“对不起”三个字也能起到相应作用。现在我发现了,“对不起”三个字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肢体语言和语调。
心智是决定情绪模式的。如果心智告诉自己“装吧,别人看不出来”,那自己可能就会把别人当傻子,假惺惺地,装给别人看。而实际上,这把戏能被人一眼看穿。如果心智告诉自己“别装,人家谁都不是傻子”,那自己可能就放弃一切掩饰,把真实的自己摆出来。这样,反而更容易感染别人,进而影响别人。好多明星的人设崩塌,就是从装到露馅的过程,惨!
这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好多人说我有感染力。我觉得我是个不能掩盖自己的人,展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无意识的遮盖除外)。我觉得这就是情绪模式起的作用:我的肢体语言、语调和我说的话是一致的,所以才让我的话更有效。
- 我怎样才能用上它(可以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认知盲区;可解释一些现象和感觉;可优化自己的决策;可预测问题;可解决问题;可做出评价;可尝试创新)?
(1) 认知盲区
无法确切地说清楚心智到底是什么。
(2) 优化决策
坦诚做人,永远不装,装了也没用。不装反而效果更好。尤其是面对学生时,不把自己伪装成永远不会犯错的权威,实事求是,知错就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