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儿刚满两岁,家里一堆的玩具:各种玩偶,遥控汽车,积木,拼图,魔术板,手琴,手鼓……可是女儿并不太喜欢,玩儿几下就没兴趣了,反倒是特别喜欢玩儿捉迷藏、折纸和画画(虽然画的乱七八糟),可以玩儿很久,特别开心。
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玩儿过的那些游戏,道具也都非常简单,却也可以玩儿好多年,今天就细数一下我这个出生在东北某个屯子里的80后玩儿过的那些小游戏。
一、毽子
那时的毽子都是自己做的,分为两种:鸡毛毽和塑料毽子。鸡毛毽就是用鸡尾巴的羽毛做的,塑料毽子是把玻璃丝口袋上的塑料丝一条条抽出来,然后做成毽子。毽子的玩法大抵两种:用脚踢,看谁一口气踢得最多;两个人用本夹子当拍子打来打去,有点像打羽毛球。毽子的底托大致有三种:普通版的是用圆孔的螺丝垫片做的;豪华版的是用古钱币做的;至尊版的是用胶皮做的。虽然三种做法里胶皮最便宜,但是因为它的弹性很好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
现在想想,那时应该踢过好多个上百年的古钱币,如果留存到现在,保不齐哪个就是值钱的家伙了,也是够壕的。
二、pia(四声) 叽
看着写法挺玄的,其实简单的很,就是用纸叠出来的正方形的东西,因为拍打在地面上会发出pia叽的声响而得名。它分为正面和反面,基本上是男孩子的游戏,玩法如下:每人拿出一个放到地上,猜拳定顺序,然后每个人拿着自己的pia 叽用力拍打地上的其它pia叽,如果能够煽翻,那个pia叽就归你了。
为了赢,大家各有看家法宝——有人用报纸折pia叽,里面还要塞上油毡纸,那可就厉害了,落在地上就掀起一团尘土,往往一下子就赢好几个,而对手又奈何不了它,因为太大了。
那时候常常有男生写不了字,因为每天用力地甩几百次胳膊,第二天会疼得不要不要的。
三、抠字
这个游戏不分男女,玩起来很简单,只需要一根比筷子细一点儿的木棍就可以了。一般是2-4个人一起玩,大家背对背,悄悄地在地上刻一个汉字,刻好后再用土埋起来压实,待所有人都刻好后,大家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顺序交换位置,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发掘出对手的字,谁就赢。
四、占地盘
这个游戏也是男生很喜欢的,因为有种攻城略地的快感,工具是用自行车辐条做的锥子,2-4个人一起玩。玩法:在地上画一个正方形,然后每个边上分配一个人,划拳定好顺序,按照顺序,每个人用力把锥子甩到地上,把你扎到的点连起来,这就是你的地盘了,看最后谁的地盘最大谁就赢。但是要做到三点:1.锥子立在地上,不能倒;2.锥子不能出了正方形这个区域;3.锥子不能扎进别人的地盘,否则被淹死。
这种竞争到最后考验的就是大家的手上功夫了,一定要稳准狠,有时候就是在几平方厘米的区域内角逐,热血沸腾啊。
五、烟皮
烟皮就是香烟的外包装,小孩子把它们收集起来,折成长方形,然后按照烟的实际价格由上到下排列好,比如芙蓉王是24块钱一盒,那它的烟皮就可以当做24块钱来用,类似于今天的筹码。有了这些筹码,玩法就五花八门了,可以像打pia叽那样玩儿,也可以玩炸金花,不过还有一种玩儿法更受欢迎,就是砸砖头。
听起来是不是很暴力,确实有点暴力,一般4-8人一起玩儿,道具是一块砖头,外加每人一块石头,玩儿法是:大家协商好每一局的赌注,然后把每个人的赌注统一放到立起来的砖头后面,距离砖头五米的地方画一条横线,命名为生死线,然后大家以砖头为基准线站成一排,一起喊一二三后统一朝着生死线的方向丢出手里的石块,抛的距离最远的人最先用石头砸向砖头,按照远近以此类推,谁先砸倒砖头,所有的赌资就归谁。
这个游戏会安排一个人做裁判,同时设定如下规则以保证游戏的公平性:
1.大家丢石块的时候,如果有人故意慢半拍,借以达到投机的目的,则直接判罚出局,其当局赌资充公。
2.如果某人的石块没有超过生死线,那么他将被判溺亡,赌资充公。
3.若难以分辨某几个石块到底那个更远,则以猜拳的方式定序。
除了以上所写的游戏,小时候玩儿的游戏还有翻手绳,用毛线绳和大扣子做拉力绳,打圆卡,斗洋人,火柴枪,跳房子,打沙包,陆海空,拦人等等,那时的玩具很少很少,基本上都是充分利用身边的小物件来创造游戏,不过却玩儿得特别开心,不像现在,手机里或者电脑上的游戏比比皆是,情节和画面都很好,却少了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究其原因,或许是少了面对面的互动吧。
闺女们长大一点,我应该会和她俩一起玩儿我小时候玩儿过的这些游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