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医者,不自医!但职业生涯规划师可以,助人且自助 !这次生涯规划课的复训,让我产生一股很强烈的愿望,我要用我所学,给自己,做一次深度咨询!
爱是一种能力通过careerDNA的测评得出,我的气质与类型是:ENFP(奋斗者),我的备用类型是:ENTP(发明者)。
气质类型长报告与我的匹配度,相似度在90%。
E代表外倾,N代表直觉,F代表情感,P代表感知,我属于NF型的大P。
总结一下,我性格外向,爱表达,爱幻想,在工作和家庭中,会注重每一位成员的感受,追求关系间的和谐,有很强的直觉和洞察力。一起复训的直觉型小伙伴说,我们对对自己有帮助的贵人,天生敏感,且能把握住!
我的思维模式偏向于直觉情感型的,也就是说我处理事情的方式,更关注的是这件事情与我的关系如何,以及这件事情未来会如何发展,更多的会从个人情感和未知的未来出发,我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我有同理心,能很好的共情并且能够感知到他人的情绪,逻辑分析能力不强,遇到事情缺少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工作育儿中的需求,欠缺的“T”会回归,慢慢地也会成长起来,因为它本身就存在。
2岁半—3岁是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在工作上,ENFP的人在允许他们探索问题、追求事业和维护他人的工作中会茁壮成长!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唯一变化不大的就是人性,有一些东西,比如每个人的价值观,或者人性里面存在的一些不完美的品质,有的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有的是来源于童年成长环境的影响!
(注:原生家庭不能成为阻碍自己成长的借口,成年后,你想过怎样的人生,想成为怎样的人,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
首先,今天的自我分析,并不是自我批评,而是更好的认清自己,为了以后更好的成长,只有真正的看到自己,才可以真正的去接纳自己,然后悦纳自己,最终真正的去爱上自己!
我有一些这样的人性存在,我不说它是问题,因为它们本身就不是问题,比如说会逃避,会纠结,爱虚荣,时间管理差,喜欢钱还有一些讨好型人格,等等!
能够清楚的看到这些,喜欢逃避,每每遇到困难,我都会下意识的选择去逃避,大脑会自动启动自我保护机制。这其实和我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我会自己总结出一套最舒服的生存策略,每每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会习惯性的选择一种最适合最舒服的应对策略来面对。
那么,我的逃避和讨好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的关系不太和谐,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产生冲突。
舒伯的生涯彩虹图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父母之间的冲突,既没有能力去化解父母间的冲突,还会担心殃及无辜,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
更何况有时候,父母还会把争吵的原因归咎到我的身上。为了不让父母之间起冲突,我小时候总表现的很勤快,很乖巧,会压抑自己的天性,不敢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许,逃避和讨好型的人格的形成,追根溯源,这可能都是原因!
所以说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虽说也不是不可逆的,只是将来,在他人茁壮成长的过程中,而你需要更多的努力,去认同接纳自己,去克服童年成长时所遗留下来的课题,那将需要更多的勇气、力量和感知幸福的能力。
我热情,善良,正直,友善,孝顺,有力量,有责任心,随性等等,其实仔细想来,这些积极向上的品质,也是源自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我身上所具备的这些优质的品质,也是来自于父母的影响和教导。
价值观没有对错,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比如说,我曾经觉得在金钱方面,一个人对自己太舍得,我觉得这个人铺张浪费,不懂节约,那是我站在自己所理解的价值和金钱观上看别人,有失偏颇。
随着眼界的开阔,以及自己生活品质的提高,其实“配得感”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很重要。由于儿时的我,对金钱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长大以后,对钱缺乏安全感,有钱了也不太敢花,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最好的东西。
曾经和一位斯坦福妈妈聊天,她说了一件事情让我印象很深刻。她说,在他孩子需要手表的年纪,孩子看中了一块大几千的手表,她也思考了很久,最终满足了孩子。
她说,遇到这种情况,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这么小,根本不需要这么好的手表,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年纪小,你不配拥有好的东西。
拥有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力,如果满足不了,也不应该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拒绝孩子。
你的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文章最后,我想澄清一下,不爱孩子的父母很少,父母只是用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教育我们,爱我们。
孩子的教育上,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将我养育成人。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远,最终成为怎样的人,是我自己决定的 ,而不是由原生家庭来决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