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最近才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也或许以前忘记了,就是没有多少印象,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去追风筝的人,也正是这点给我很大的颠覆,我见过的所以的印象中也只有放风筝,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追风筝。小时候要也放过风筝,大都是纸糊的,有本事的能做出各式各样的风筝,有时在放时也会出现风筝线断了,最多也是有一下短路看看,更别提追了。我猜想这本书里面肯定会有个秘密,或许能更我一个很满意的答案!
人——追——风筝,答案并不是不难理解,就像我们很难理解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似的,而且是最谁越喜欢就越泼的厉害。就是发生在阿富汗,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风筝节,具体在哪里放,还是要选举的,可以看出这个节日的重大,我是不能想象风筝怎么比个高低,还是玩的花样多,或许下次潍坊的风筝节我要去看一次。
它的规则是这样的,在风筝线上要涂上些什么东西,以便在放风筝当天能够得到用场,就是所谓的斗风筝,最后一个留在天上的是胜利者。在进行风筝比赛时数量特别的多,要获得最后一个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本书的主人公阿米尔,也只在他十三岁时得到一次,所以那么多风筝在天上每个人就要使出浑身办法,把别人的风筝斗下去,这就是为什么要在线上下功夫,涂上很锋利的风筝,这样就可以割断别人的风筝了。
对于割断的每个掉下来的风筝就成了,另一个竞争的游戏,谁都有权利追,而且有一天不成文的稳定,不管谁最先追上捡到,其他人都不能争抢。而且被第一名割断掉下来的那个,也仅次于它带来的荣誉。哈桑是个追风筝的高手,有的人看天上的风筝都追不到,它只要想追没有一次是落空的。
哈桑在阿米尔眼里他是个忠诚的仆人,他跟他的父亲阿里,一直跟着阿米尔的父亲做佣人,具他父亲说,他们就像朋友,也是一起长大。两个孩子年龄差不多,都是喝同一个佣人的奶水长大,哈桑可以为了阿米尔做任何事,为了阿米尔拿弹弓威胁一个家庭很有名望的阔少,后来因为这事哈桑夫妇葬送他们手里,还有在阿米尔栽赃哈桑投钱还有手表,哈桑也只是说了两个字“是的”。哈桑是哈扎拉人,打个比方就跟对待一个邪教一样,很不受大众人喜欢。母亲据说生下他,都没有抱过他就跟杂戏班的人跑了,可以想见他从小就受到人的冷嘲热讽。 我个人很喜欢他,不识字,但很聪明,形容面孔有一张中国人的娃娃脸,可以替主人做任何事情,从不抱怨,只有默默的做着,也有一个如他一般的儿子——索拉博。
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仿佛和父亲更可以说,和大多数阿富汗人的健壮,担当和坚韧不一样他从小孱弱,没有担当把哈桑一次次致入险境,最后把他赶走,为的只是得到父亲的爱,反过来他是嫉妒,父亲为什么对哈桑那么好,不惜因为他一句“换个佣人”而跟他翻脸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就是我们的亲人”。
后来因为战乱父亲带着他逃往美国,慢慢父子关系有了缓和,父亲是个有担当,有爱心,真诚待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还建立的孤儿院,从一个人还钱就能看出,如果不收他就不走了。最后因为患了癌症,拒不接受化疗,省下钱给儿子提亲,最后撒手人寰。
拉辛汗一个阿米尔父亲的好朋友,从小对他也很好,可以说他的小说之路也应该有他的功劳,在小说开始就因为他一个电话,告诉他“一个你可以成为好人的路”让他前往巴基斯坦,哪里有一个惊天秘密,原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在面对罪与罚之间他不能在逃避了,不然心里的那扇门就永远打不开了。最后可能读者都不会原谅他,但这有有什么关系呢,他得到自己心里的救赎了。
索拉博——哈桑的儿子,也是阿米尔的侄子,在孤儿院受塔利班的性侵虐待,最后终于救出索拉博,而他差点没命,巧合的是还是上面那个阔少,就是杀害哈桑夫妻的人差点又杀了阿米尔,最后索拉博又上演他父亲那一幕,用弹丸把那个阔少眼睛打瞎,他们终于逃出来。
因为签证问题遇到麻烦,阿米尔又犯了一个错误,给索拉博说让他到孤儿院暂时住一段时间,以陌生人的身份进行,这样才可以去美国。索拉博一直求阿米尔不要让他去,他太恐惧哪里了,因为他没有赞同,导致索拉博割腕自杀,还好最终挽留过来了,结局他来到美国,但是半年多的时间一句话都没说。接近尾声时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他嘴边仿佛有一抹微笑了。
感受总是容易写的,因为这是每一个人的,每个人的经历和阅历不一样看到肯定不一样了,我很想用一句话做个总结,是关于父与子,罪与罚的故事,同时看到人性有懦弱的一面,而且还会有这一面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掩饰或者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往往不会去想这些做的后果,但是这样也影响的别人,甚至毁了别人。战争不可避免,恐惧不可避免,和谐是多么的重要,阿富汗也是是有美好的一面,如果可能倒退,结果是不是会是另一个样子呢,美好的东西又有几个人能记住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