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249天《 轻重甲第八十》第二部分
原文阅读
桓公欲赏死事之后,曰:“吾国者,衢处之国,馈食之都,虎狼之所捿也。今每战,舆死扶伤如孤,荼首之孙,仰剚戟之宝,吾无由予之,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吾国之豪家,迁封食邑而居者,君章之以物则物重,不章以物则物轻,守之以物则物重,不守以物则物轻。故迁封食邑,富商蓄贾,积余藏羡跱蓄之家,此吾国之豪也。故君请缟素而就士室,朝功臣世家,迁封食邑,积余藏羡跱蓄之家,曰:‘城
(月巳)致冲,无委致围。天下有虑,齐独不与其谋。子大夫有五谷菽粟者,勿敢左右,请以平贾取之子。’与之定其券契之齿。釜(钅区)之数,不得为侈弇焉。困穷之民,闻而籴之,釜无止,远通不推,国粟之贾坐长而四十倍。君出四十倍之粟,以振孤寡,牧贫病,视独老穷而无子者,靡得相鬻而养之,勿使赴于沟浍之中。若此,则士争前战为颜行,不偷而为用,舆死扶伤,死者过半。此何故也? 士非好战而轻死,轻重之分使然也。”
桓公曰:“皮、干、筋、角之征甚重。重籍于民而贵市之皮、干、筋、角,非为国之数也。”管子对曰:“请以令高杠柴池,使东西不相睹,南北不相见。”桓公曰:“诺。”
行事期年,而皮、干、筋、角之征去分,民之籍去分。桓公召管子而问曰:“此何故也?”管子对曰:“杠池平之时,夫妻服单,轻至百里。今高杠柴池,东西南北不相睹。天酸然雨,十人之力不能上。广泽遇雨,十人之力不可得而恃。夫舍牛马之力所无因,牛马绝罢而相继死其所者相望,皮、干、筋、角徒予人而莫之取,牛马之贾必坐长而百倍。天下闻之,必离其牛马而归齐若流。故高杠柴池,所以致天下之牛马,而损民之籍也。《道若秘》云:‘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
字词注释
[1]捿:同“栖”。
[2]荼首:白首。荼花为白色。
[3]仰:恃,依赖。剚(zì)戟:持戟。宝:战俘。
[4]章:通“障”。控制。
[5]跱(zhì)蓄:积贮备用。跱,积,具备。
[6]士室:里尉所居之室。即乡里的办公机构。
[7](月巳):同“脆”
[8]虑:乱。
[9]券:契。契:用刀刻。齿:契约用刀刻出齿状,以合符为证。
[10](钅区)(ōu):器皿。此处代指贮藏。
[11]侈弇(yǎn):增多与减少。
[12]籴(dí):买米。
[13]远通不推:不把远道而来的贫民排挤出去。通,当作“道”。推,排挤。
[14]牧:朱本作“收”。黎翔凤曰:“‘牧’本‘收’字,为隶书别体。”
[15]赴于沟浍(kuài)之中:指死于沟壑无人收葬。赴,趋行。浍,小沟。
[16]颜行:即“雁行”。前行,前列。
[17]皮、干、筋、角:都是军需物资,用于制造弓箭等。干,骨。
[18]杠:桥。柴:通“栅”。编栅栏。池:江边较高的小山丘。
[19]分:一半。
[20]服:驾。单:一辕马为单服。
[21]因:就,抵达。
[22]《道若秘》:古代道术书。
译文参考
齐桓公想赏赐那些战死沙场之人的后代,说:“我们国家是处于交通要道的国家,是依靠其他地方提供粮食的国家,是虎狼聚集栖息的地方。如今每次打仗,将士死伤留下的孤儿,为国舍弃头颅的人的子孙,依靠持戟打仗生存的战俘,我都无法给予他们什么抚恤,这该怎么办?”管子回答道:“我们国家的豪族,升官、有封地、有食邑生活的人,君主如果对这些人的财物进行控制,那么物价就会上涨,不控制他们的财物,物价就会下跌,君主要是掌控了他们的财物,物价就会上涨,不掌控他们的财物,物价就会下跌。所以升官、有封地、有食邑的人,富有的囤积财物的商人,积蓄余粮收藏余财的家族,这些人都是我国的富豪。所以请君主穿上丧服去乡里的公署,朝见功臣、世家、为官、有封地和食邑之人、有余粮贮存余财囤积的家族,说:‘城池太过脆弱易受到攻击,没有储备易受到围困。天下诸国都有动乱,唯独齐国不参与其中。诸位大夫有存粮的,希望不要私自处理,还请让国家以官价从你们这儿收购。’和他们签订契约。贮藏的数量,不可以随意增减。贫困的人民听说后就会赶来购买这些粮食,贮藏的粮食源源不断,对远道而来的穷人不排挤,这样国家的粮食价格就会因此而上涨四十倍。请君主拿出这四十倍价格的粮食来救济孤寡,收留贫困病弱之人,看望年老贫穷而无子的人,使他们不用再卖身为奴而得以供养,不用让他们再死于沟壑无人葬埋。这样一来,将士都会争先奔赴战场站在前列,不苟且偷生而能为国效力,愿意为国捐躯的死士超过半数。这是什么原因呢?将士并不是喜欢战争而轻视死亡,是轻重权变的计谋让他们成为这样。”
齐桓公说:“皮、干、筋、角的征收繁重。因为给百姓施加的赋税过于繁重,市场上皮、干、筋、角的价格就很高,这不是治理国家的办法。”管子回答道:“请您下令修建高桥,在小丘上围筑栅栏,让东西南北各不相见。”齐桓公说:“好的。”
按照这样做了一年之后,皮、干、筋、角的征收减少了一半,百姓的赋税重担减少了一半。齐桓公召见管子问道:“这是什么原因?”管子回答道:“桥和山丘都平坦的时候,夫妻二人拉着单服车,可以很轻松地走上百里路。如今高筑大桥,圈起山丘,东西南北互不相见。天气只要有点小雨,十个人的力量都没法拉车上桥和上山。只要广阔的水泽有积雨,十个人的力量也无法通过。没有牛马的力量不可能抵达目的地,牛马疲累至极而相继死于通往目的地的路上,皮、干、筋、角白送给人也没人要,牛马的价格必定因此上涨百倍。天下人听说后,一定会驱赶他们的牛马潮涌而至齐国来卖。所以修筑高桥、围栏小丘,以此来获得天下诸国的牛马,而人民的赋税就会减少。《道若秘》说道:‘产生财物的地方,不如汇聚的地方财物多。’”
核心内容解读
本篇第四节阐述运用轻重之术赈济阵亡者家属,激励将士奋勇作战。战争总会使政府财政支出急剧增加,这时用某种手段聚敛财富是古今中外不同国家常用的方法。 在管子的理论中,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来支持军事行动和政治活动是极为重要的,经济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自由放任的市场来决定。
管子建议“请缟素而就士室,朝功臣世家”。他主张为国家理财“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士室之谋”没有向富人收税,而是通过平价购买的方法,将财富集中到政府手里,然后再用中国传统的轻重之术操纵价格,游刃有余地增加财政收入。士室之谋用行政手段,通过赎买垄断商品,人为提高商品价格获取财政收入,实现社会的转移支付。这种既控制富人,又不剥夺富人的方法,是中国古典经济传统中可贵的智慧。当然,历史上这种做法也常常遭到富人的反对,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支撑才能实现。如果单凭穿丧服,靠道德感化,也是不可能实现“损有余,补不足”的调控目标的。
第五节阐述运用轻重之术从事物资结聚,减轻百姓负担。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光“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利用他国的资源。古书《道若秘》上说“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显然本篇作者将商业放到了经济政策的核心位置。通过人为增加需求的办法提高价格,敛天下之财,是杠池之谋的核心所在。这里需求的增加不是靠公共工程,而是靠加大物资(此处为牛马)的消耗,进行抬高这些物资的价格。“杠池之谋”揭示了消费可聚天下财的经济规律。
第六节阐述聘用专家,解决弓弩弯曲不合用的难题。这里的“鹄鹍之谋”体现出移风易俗来改进技术的思想。《管子·权修第三》说:“教训成俗而刑罚省。”这不仅适用于政治,也适应于经济。通过重奖那些射猎飞得高的天鹅、鹍鸡的人家,驱使人们改良弓箭的质量,此真为不言之教!如果整个国家形成了某种好的风气,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民族尚武,那么这个国家的军工业一定会更容易取得发展。
古代中国人对技术孜孜以求,不仅有严格的技术考核标准,还有具体的奖励措施,要武器精良,就要有必要的考评。这种工作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对于不合格的产品,不能进入武器库。前文《管子·七法第六》中说:“故聚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
《管子》记载中对有一技之长的人的具体奖励措施,为了使他们的技艺流传下去,政府还专门派人将这些人的知识记录下来,藏于官府。后来这种制度显然消失了,导致明清许多重要军事技术因为技术专家的去世而失传。现代工业社会,科学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教育人才组成的生产知识体系是一个国家的脊梁,这也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科学实践精神。在冷兵器时代,鹄鹍之谋成就了齐国强大的弓箭制造业。在当代社会,科学实践精神的培养是成就一个强大国家的基础。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战争与所得税(节选)
所得税是国家就法人或个人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的特点有:应纳税所得额一般指的是扣减费用以后的纯所得,严格按照纯所得征税,是征收所得税的基本原则。
那么所得税是如何产生的呢?
1798年,英国为了弥补英法战争的临时经费需要,由财政大臣(后为首相)小皮特首创战时所得税。1802年战争结束,征收中止。次年战事又起,英国又重新开征所得税,并宣布六个月后停征,实际上直到1816年战争结束才停征。1842年英国又开征所得税,后来经过多次反复才成为永久性的税种。
战争确实会改变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美国内战以前,政府的年度预算平均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2%,是真正的“小政府”。但内战的需要改变了这一切,为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北部的联邦政府靠发行国债、增加税收(包括累进所得税),以及全面的金融体制改革(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和法定货币美钞的发行),打赢了经济战。南部联邦增加财政的方法是印刷纸币,当然收获的只有通货膨胀。南部联邦靠印发纸币筹集资金的60%,靠税收筹集不足5%,而北部联邦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3%和21%。所以,当南部邦联通货膨胀率超过9000%时,北部的生活费仅上约升80%,然后慢慢下降,到战争结束后趋于平稳。
政治气候的极度不稳定会影响战时公债的发行。林肯的财政大臣萨蒙·P.蔡斯比别人更了解这一点,他任命了费城的银行家杰伊·库克作为特别代理人去发售滞销的公债。杰伊·库克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之一,到1864年1月,杰伊·库克的公司销售了价值5.13亿美元的合众国公债,认购数超过了计划发行量。
杰伊·库克没有像齐桓公一样“缟素而就士室”,但却在报纸上大登广告,宣扬购买公债既是崇高的爱国主义,又有看得见的实惠。他组织了2500个分销代理处在北部每一个地方销售公债。库克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购买了政府的公债券。差不多有一百万北部人——每四家就有一家买了战时公债。
北部联邦林肯政府的税收政策很成功,1862年7月1日林肯签署的岁入议案实际上对一切都要征税。其中,累进所得税规定:每年收入在600美元到1万美元的人,要纳3%的所得税;每年收入在1万美元以上的人,要纳5%的所得税(1864年做了修正,加重了税率,收入在600美元以上的提高到5%,收入在1万美元以上的提高到10%)。比如纽约的大富翁斯图尔特每年收入为400万美元,他不得不缴纳40万美元的所得税,在内战期间政府的所得税收入达5500万美元。
参考资料
《国富策:读〈管子〉知天下财富》,翟玉忠,博瑞森管理图书,2018年12月
《管子译注(全二册)》,谢浩范;朱迎平 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2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