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几年前我翻译和传播的一个新闻:一个MIT的博士要离开学术圈,结果······ 原作者的题目是:再见吧,我的学术生涯! 评论区众说纷纭,也确实给大家了一些启发。现在是2020年的第2天,我在朋友圈看到另外一个类似的故事,因为主人公是中国人所以会让我们更加有代入感,关键是不需要翻译,传递出原汁原味的人生感悟。希望能对正处于人生关键抉择路口的你有帮助。
先介绍一下作者
傅凯,同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信息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现就职于强生制药R&D
有兴趣结识他的朋友可以在文末留言,征求他同意后我可以发他的微信或者邮箱地址,博客给大家。
以下是正文
2019年第一天,我载着大宝和豆包以及剩余家当从洛杉矶搬到湾区。我们住的房子,由于客厅住着房东,常年是不开灯的,我们需要摸黑走过狭长的走道,到达自己的墙壁已经有些斑驳的房间。隔壁的室友很宅,唯一能够知道他在不在房间的只能是深夜传来的游戏中炸弹爆炸的声音。而我也是在搬进去一个月之后才见到了本人。
我刚去斯坦福的时候一心想着能够努力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这样就可以达到国内教职的录取要求,能够回国进高校当教授做研究带学生。可是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当时川大的领导层来到斯坦福招聘,我经实验室同事介绍能够和华西医学院院长和人事处领导交流。院长很和蔼可亲,也表示希望我能够过去工作。人事处领导热心的让我把发表的论文拿过去给她看看,她好来帮我评定我符合他们招聘人才的哪一种类。结果是,以我当时的论文发表,有四篇影响因子五分左右的第一作者论文,还有两篇影响因子十分左右的并列第一作者论文,我达不到他们过来招聘人才的任何一种。如果需要能够获聘研究员,我还需要至少两篇影响因子20分以上的第一作者论文,如果是并列第一作者只能算半篇。这个事件,可以说是促使我后面找工业界工作的导火索。因为我算了一下,要达到这个要求,我至少得需要四五年的博士后时间,付出超常的努力以及有着极好的运气。这还是在标准不变的假设下,而更有可能的是,四五年之后论文标准又会提高。
而真正促使我下定决定去工业界找工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些年的研究,我一直觉得做的东西很虚,朋友之间笑称做的东西都是屠龙之技,跟实践没有什么关系。而我一直渴望做贴近实际的,解决现实问题的工作。另一个是结婚后,有了家庭的概念,不再只是为了自己而活了,需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湾区的生活成本极高,那段时间经济上也是很捉襟见肘的。在这些原因下,我终于下定了决心,开始找工业界的工作,在前期我自己学了很多数据科学的课程,把统计、机器学习、以及数据分析和编程都系统的过了一遍,之后主要集中在找数据科学家的职位,一心想去google工作。结果是挂在了google的最终面试。之后认清了现实,重新把自己定位在了计算机和生物学的交叉领域。而投的这方面工作,大多都有回复和面试。最后在圣地亚哥和费城的两个offer中,于纠结之中,放弃了加州的阳光海滩,以及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朋友圈,选择来到了有一年四季的美国东北部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
来到费城区域后,发现去宜家买家具不用排队,去办驾照十分钟办完,去target工作人员闲得还要来找你聊天。景观上面变化也很大,东北部雨水丰厚,到处都是树木,以及大片大片的草坪。天气经常都有变化,而季节的变化让人真切的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在生活上面,收入的提高带来了物质的改善,而人真的是需要满足一定的物质需要才能够去谈创新、贡献的。在工作上,刚入职有比较长的熟悉工作的规范的过程,熟悉工作环境和所要用到的软件和系统,跟同事认识以及学习基础的药物研发的知识和技能。
2019年,对于我和大宝来说,都是很大变化的一年。这是我从学校真正的踏入工作的转换之年,也是我们从西海岸来到东海岸的转变之年,也是婚姻的第一年。而对于2020年,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自律了。有自律才能有健康的维持,有事业的进步,有个人的成长,以及生活的幸福。希望自己过好2020的每一天,因为最终一年的收获和体验都是其中每一天用心和自律来创造的。
生物信息学博士去药企工作的确是一个好的选择
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家不一定要挤在科研圈这一条路,欢迎亲爱的读者分享你自己的规划和人生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