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跨年演讲的火爆,让人不得不直面一个事实:中国想要学习、想要“得到”知识的人其实很多。
但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中。在这些有学习意愿的人中间,懂得有效学习方法的,恐怕却不多。

前段时间很关注“碎片化学习”的课题。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这是对大脑的损害,另一派认为,只要方法得当,也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因为中国缺少科学严肃的社会学实验数据基础,一时也看不出哪种是对的。
我只知道,不管主观意愿如何,时间的碎片化已成定局,无法逆转。我们没办法像在校生一样以学习为职业,因此可以奢侈地拿出大把的整块时间;职业越成熟,这个问题越明显。也许我们没有必要反抗或批评,而应该设法适应。

我也是个大量吸收了碎片化知识的人,没办法,I had to. 但是,从我自己的感想来说,完全碎片化的知识确实极其无用。掌握冷门知识就像在智慧宝库里杂乱无章地堆满了砖块(甚至形状都不一样),不但浪费了空间,也无法形成优美的结构。我们能做的顶多只有尽量挑选优质碎片,但这样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记不清在浩如烟海的碎片堆中的那一片看到了,说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实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设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2.以自有知识或请教行业专家为起点,确立解决问题的框架;
3.以框架为指导,尽可能详细地搜索用以填充空白部分的具体信息;
4.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做出判断、输出成果,运用于要解决的问题;
5.根据问题解决后的实际情况,做Feedback,调整原来设定的框架(持续不断)。
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要有框架,也就是体系化的思考方式;二是要有输出,也就是实践检验理论的部分。

以最务实的职业考试为例,比如律师、注册会计师或保荐代表人,步骤分解如下:
1.设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于2017年7月通过某非本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2.确立解决问题的框架——根据请教顺利通关的非该专业朋友,确知要完成的任务如下:看完两遍在线视频课程、两遍教材;做两遍五年真题;完成三套考前预测。
3.详细填充信息——在线视频分成两大模块,A模块68课,B模块52课;教材考点约600个;真题约2000题(以上内容互有重合),最小总复习时间约需120+160+250+10=540小时。
4.做出判断、输出成果——在6个月时间内分配,每天需付出高纯度的3小时;为确保学习成果,应当定时制作(或分享)学习笔记;和别人一起学习,保持好奇和求胜的心态。
5.Feedback——如果考试没有通过,说明时间的效率性或总投入量不足,需要寻找进一步提高效率或挤出时间的方法。
学习这件事本身,是非常反人性的;尤其是结构化学习,有时被定义为“大脑思维方式的生理学破除和重构”,更是令人十分痛苦。但是,在确定框架下进行碎片化学习,可能足以激励我们战胜人类的本能。各位同学,如有2017年想要通关某一门非本专业考试的,欢迎关注。我会不时发布学习笔记,以作互相监督和激励。希望我们都能以务实和高效的姿态,不太痛苦地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本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