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佛学中像与相的思考

佛学中像与相的思考

作者: 一本经典的书 | 来源:发表于2023-09-06 16:54 被阅读0次

    《金刚经》收尾偈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对这句话的理解有时候很迷茫,身边的人、事、物怎么可能是梦幻泡影转瞬即逝的呢?比如我身边的水杯使用了几年,它一直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水杯,不会转瞬即灭。直到昨天听陈国文老师讲金刚经,他讲到像与相的区别,我才好像明白一点点。佛学不否定真实世界的存在,真实世界的人事物可以用像来代表,但当真实世界的人事物透过眼睛进入我们的大脑之后就变成了相。像和相是不相等的。拿镜子打比方吧,我们的心就跟镜子一样的,镜子外面的我(像)和镜子里面的我(相),是有差别的,镜子外面的我是真实的,镜子里面的我是虚幻的。也就是说所有透过眼睛进入我们心里呈现的相,都是虚幻的。心如明镜,能照万物,但别被万物所惑。凡夫要想做到不执着以相,很难,很难,真的很难。

        有时候在想,其实人没有所谓真正的拥有和失去,拥有和失去都是你的念头、感觉。你看到的所有的一切不可能进入你的身体,我们的眼睛都容不下一粒沙子,怎么进得了呢?我们的身体也容不下,既然容不下,那怎么叫拥有呢?放在房间里就叫拥有了,手抓住了就叫拥有了?前几天老婆告诉我,家里还有一串金项链,这是我30岁生日时母亲送给我的。这十几年来,如果不是老婆提起,在我心里这款项链根本就不存在,老婆这么一说我就觉得项链存在了,但我真的拥有这串项链吗?他一直在某个柜子里待着,待了十几年。“我思故我在。”只有当我想起看见某些物品、人、事的时候,他们就存在,而且只是存在我的心里,我不想我看不到的时候,他们对我而言就不存在,真的是不存在!

      还有一件事情值得分享。母亲在乡下养了几只鸭子,一天傍晚鸭子不见了,母亲很伤心,认为鸭被小偷抓走了,可是第二天鸭子又出现了,母亲又欣喜。可是自始至终我母亲从她人身的角度来分析,即没有失去什么,又没有得到什么,失去的是一种感觉,得到的也是一种感觉。感觉来自于我们的心。分析到这里可以引出两个给论,一,人因认知的不同,导致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感受。鸭子的失和得对我来说毫无感觉,但是对我母亲来说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情绪。所以像和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心对像和相的态度。二,佛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幻,诸相非相,我看不到空,执着在相。

     

       

相关文章

  • 佛学思考

    学习佛家经典应该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在里面,不是一提到佛就马上想到迷信。佛教可以说是哲学之宗教,它以深邃的思想和...

  • 生命像与相

    像渴了那样喝水 也像水一样融进生命 像从未读过书那样阅读 也像读自己生命的每个角落 像不需要衣服那样穿衣服 也像衣...

  • 相由心生之我见!

    『百姓话题』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这是佛学禅语对相由心生的认知与感悟。从字面上来理解,相...

  • 像与相字论

    ※,像:人留影也,形,容,面貌,状态也。 ※,相:细看也,人察品行,木察品相。相,以眼看木,品察辨别木之品相分其类...

  • 关于佛学“住相”的理解

    最近听熊逸讲佛学,受益良多。《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破相”的具体路径有两条...

  • 相.像

    狼……真的来了………

  • 佛学简论

    一,序 从两晋南北朝起,佛学已传入,再向前可追溯至汉代,不过在此过程中没有人对佛学以理论梳理,直至隋唐,佛学与中国...

  • 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

    “相由心生”一词在佛经和相学中都是有据可考的,佛学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与“性”相对,性一般是指事...

  • 佛学中的色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色”:色法在佛学里,分为有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青、黄...

  • 你的想法决定你的现实

    从小的时候就听到一句话:相由心生。那个时候并不了解这个词是来自佛学,佛学在中国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当时以为这个相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学中像与相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nk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