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读书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作者: k2_never | 来源:发表于2020-07-02 12:31 被阅读0次

    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圣经·诗篇 11.1》

    前段时间在微信读书上看完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的英文名《Educated:A Memoir》。如果你跟我一样疑惑为什么中文名和英文原版看起来完全不相关?建议去豆瓣上看下译者的解释。中文书名取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看完全书,我对这个书名还是比较认可的。至今看完一个多月,我时常不自觉的喊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方面鼓励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山”,一方面激励自己勇敢的面对困难,努力的飞翔。这也是为什么我推荐给外甥女,推荐给大家的原因。 image

    比尔·盖茨把本书列为他年度荐书的第一名。他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会喜欢这本书。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一部新人处女作,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并且持续几十周,仍高居 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作者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这是一本自传,摘一段作者对本书的总结,我想关于书的全部就已经都在这段文字里了。想了解细节的,建议打开书看看,愿你也能从书中收获一些自己对已过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看完书,我将对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三个方面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我想作者最终通过教育改变自己,打开一个新世界,发现生命的无限可能,也是很好的处理了自己与它们的关系。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人生也将精彩纷呈,无怨无悔。

    1. 原生家庭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而另一个家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立家庭的那个家,可以叫再生家庭或新生家庭。而当我们有了孩子,我们这个“再生家庭”又成为孩子的“原生家庭”。心理学上很多理论都强调童年的生活经历或者遭遇,对成年后的性格及心理将产生重大和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们出生、成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image

    书中作者生活在一个极端的家庭,她的爸爸不让家里的孩子去政府开办的学校读书。爸爸说公立学校是政府引导孩子远离上帝的阴谋。“我把孩子们送到下面那所学校,”他说,“和把他们交给魔鬼有什么两样。”她的家庭生病了不去医院,奶奶要去看医生,爸爸说:“那些医生不是想救你,他们是想害死你。”一家人经历了一次异常严重的交通事故,他们的车撞上了一辆路旁的拖拉机,一家人都受伤严重,特别是母亲,动弹不得。而他的父亲,在警察和医护车赶到之前,带领伤痕累累地一家人逃离现场。母亲的伤势非常严重,出现严重的脑损伤、脑震荡症状,但是父亲依然不送她去医院。爸爸说反正医生也帮不上什么忙,他们的生死掌控在上帝手中。原生家庭的原教旨主义,以及其中一个哥哥的偏执狂性格,使她的原生家庭实在让人同情和惋惜。她的一个哥哥一再叫他“小妓女”,一再对她施以暴力,但是父母看在眼里却不制止。她从小在父亲的垃圾处理厂工作,他们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甚至危险重重,几个哥哥相继烧伤、摔伤,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面对这样的原生家庭,作者在一个哥哥泰勒的影响下,终于尝试改变,走出自己的原生家庭。她选择了教育,选择了上学,从此走上一条自选之路。正如泰勒鼓励她说的:“一旦爸爸不再在你耳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看起来大不一样。”东野圭吾在《时生》一书中对原生家庭有过这样的描述:“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谁都想“投胎”到一个好家庭,从小衣食无忧、经济宽裕,父母开明,家庭和睦。但是这是我们能决定的吗?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父母没有也不可能事先问问我们:“宝贝,你愿意来到这个世界吗?”

    image

    我们很多人有着不愉快的童年,生长在并不让人满意的原生家庭。也有很多人因此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抱怨老天的不公,抱怨父母的无能,抱怨社会的冷漠。在自己为自己塑造的“悲惨世界”中不能自拔,从此一蹶不振,认定这就是自己的“命”,无法也不能改变的“命运”。也有些人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他们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用行动改变人生轨迹。每个人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不完美,只有我们懂得接纳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就懂得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理解父母的不易,每个时代自有每个时代的难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学会与原生家庭和解、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也就学会了创造属于自己精彩的人生。

    2. 教育

    教育改变命运!作者17岁之前从没走进过教室,从没接受过一天的正规教育。然而她却通过自学,进入到了大学,甚至到哈佛、剑桥这样的顶级名校并且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这不禁让人感叹作者的学习天赋,以及教育的力量。

    image

    先来看看教育的英文单词 Education 是怎么来的?这个单词是苏格拉底发明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

    • 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

    • “duce”是引导

    • “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 所以,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这里很关键的一个点是,我们很多时候所理解的教育是把人教育成我们想要他(她)成为的样子。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子女规划一条自己认为最佳或最优的成长路径,或者只是父母强加给子女完成他们未了的愿望或梦想。而很多时候,身为父母他们很少问过你:“宝贝,你喜欢什么?你喜欢做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纪伯伦曾说:“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孩子。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作者,没有被父亲的原教旨主义禁锢在家庭观念里,没有最终成为她姐姐人生的翻版,成人,结婚,生儿育女,抚养孩子......哥哥泰勒离开家去上学,留下的音乐、书籍萌发了作者内心上学的渴望。作者通过音乐和书籍,而“被教育”,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并引导出来。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迸发了无限的力量,使作者最终离开原生家庭,自学考试,进入哈佛、剑桥,成为历史学博士。 > 回首往事,我发现这就是我的教育,将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我学着弃我而去的那个哥哥的样子,在借来的书桌前枯坐,努力而仔细地研读一条条摩门教教义。我在学习的这个技能至关重要,那就是对不懂的东西耐心阅读。 教育,不是定义你,而是发现你。教育,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正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最终我认为,教育必须被视为一种对经验的不断重建;教育的过程和目标合而为一,是一回事。”教育,不一定让人很优秀,但他打开了更多可能,更多选择。也因为教育我们审视过去,看清未来;更因为教育,我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image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福布斯杂志》访谈

    3. 学习

    教育离不开学习,而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作者17岁前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只是零星阅读家里不多的藏书,大多还是宗教书籍,却通过自学进入大学,并最终拿到剑桥、哈佛的硕士、博士学位。作者并未对自己的学习有大量描写,难道作为读者的你不好奇作者到底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吗?我们可以借鉴学习吗?我从书中摘录一些原话,试图找出作者学习的秘密,供自己和大家参考。

    学习的动机:为自己而学

    在我们家,学习完全靠自我指导:只要干完自己的活儿,想学什么都可以自学。我们中有的孩子比其他人更有纪律性。我是最散漫的一个,到十岁时,我只系统学过一个科目——摩尔斯电码,因为爸爸坚持要我学。 作者的家庭,虽然爸爸一直极力反对孩子们学习知识,阅读宗教以外的书籍。但是更多时候,父母和孩子是一种雇佣关系,只要忙完了分派的工作,其他时间自己是可以躲起来偷偷学习的。作者的七个兄弟姐妹,除了她获得博士学位外,还有两个哥哥也获得博士学位。说明生长在一个极力反对学校教育,反对上学的家庭,只要自己想学谁也阻挡不了。这也从侧面看到,美国是一个包容平等的社会,也创造了各种接受教育的机会,即使你没有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依然有各种途径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 我每天早晨六点起来学习——因为早上在我还没因为拆解肥料累垮的时候,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image

    学习是自己的事,一旦接受这个事实。就没有父母、老师的威逼利诱,只有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而这正是坚持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作者可以工作、劳累一天的情况下,第二天早上依然六点起来学习,这完全是靠“自我指导”。

    对于学习,我们首要的也是要找到这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和热爱,需要赋予学习以意义。

    榜样和教练的力量

    我会坐进他(哥哥泰勒)的椅子学习,就像之前无数个夜晚我看见他所做的那样。 学习需要榜样,有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模仿就能很好的学习,事半功倍。就像有多个兄弟姐妹的家庭,小的孩子看着哥哥、姐姐怎么做就能快速学习哥哥、姐姐之前花费大量时间习得的技能。他们常常被夸奖:“比哥哥姐姐聪明。”实际上,只是他(她)的周围有高水平可模仿的榜样罢了。哥哥泰勒是一个很自律的人,“泰勒喜静,爱看书,喜欢分类、标记、整理。”这是书中对泰勒的描述。作者最终下决心“我应该去上学”,正是受了泰勒的影响和鼓励。泰勒是作者真正的榜样和引路人,也是为什么本书首页献言:“献给泰勒”的原因。

    image

    对于学习,我们不仅需要榜样,也需要教练。一个时刻提醒你,为你指明前进方向的教练。泰勒,不仅是榜样,更是教练。他多次指导和鼓励作者,才使作者走上了一条教育改变命运之路。

    学习要不断突破舒适区

    我读了两遍《摩门经》,快速看完了新约,看第二遍时放慢速度,停下来做笔记,相互参照,甚至就信仰和献祭等教义写了短文。没有人读我的文章,我是为自己写的,正如我想象泰勒只为自己而学习一样。 对于学习,我们很多时候流于形式,不求甚解、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而很少追根究底,深度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既要学习又要思考,正如作者做笔记,写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真正的结合,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并加以应用。我们往往追求数量,而舍弃质量;追求效率,而甚少关注效果;陷入到自我安慰的迷途。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似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知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 我在学习的这个技能至关重要,那就是对不懂的东西耐心阅读。 学习,我们很容易挑三拣四。我们总是挑选容易学的,自己知识、技能水平范围内的反复学习。而这种学习,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学习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挑那些需要踮起脚尖够一够的知识。只有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不断挑战自己能力范围外的知识,我们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圈和能力圈。 > 起初我看不懂,但随着时间推移,感官逐渐适应了。

    image

    面对困难,一开始很难,我们往往缺少耐心。只要有耐心,多看几遍,多查资料,调动自己的听说读写多感官能力,让自己慢慢适应有点难度的知识,模糊的知识就会慢慢清晰起来。
    学习要多思考、多做笔记,迎难而上,但更多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总结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愿你我像本书作者一样勇敢、无畏,最终寻见属于自己的山,并站上高山之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ol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