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T之家简况
2011年5月15日,由Vista之家、Win7之家、Win8之家整合而成的全新平台正式诞生,成为集资讯、技术、系统、软件、评测于一身的科技平台。其官方定位是——一个提供IT业界和数码产品资讯的泛科技媒体平台。
创始人说,做软媒的初衷,源于他对科技的热爱和喜欢写软件,所以,做了“软件+媒体”的这样一个网站。
可以看出,“软件”是其重要定位之一,它为电脑爱好者提供了电脑软件的安装、使用及资源下载(公司旗下还有几款管家类软件,为用户玩转电脑提供方便)。定位的另一个关键词“媒体”,则是要成为广大科技爱好者获取最新IT资讯的媒体平台,这两大定位的受众有重叠,但是也有差异。
PC时代,广大用户对于资讯的获取很大程度依赖于搜索引擎,因此也决定了IT之家的web产品更多体现的是它软件的定位——它为电脑爱好者提供了电脑软件的安装、使用及资源下载,而关于媒体,web端产品并未发挥出其优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人均上网时长首次超过了PC互联网,相较于软件下载、电脑系统设置更改等重量级操作,资讯浏览这类轻量级的操作,则更适合在移动端展开。
基于这种状况,2013年11月24日,IT之家首次推出了移动客户端,较web端诞生晚了两年半,不过为时尚不晚。
2.同类产品中排名
根据可以查询到最新一份国内科技媒体排行榜显示,中关村在线,IT之家,太平洋电脑网分别占据了榜单前三,值得注意的是,前后两者均是1999年诞生的先驱,而IT之家正式开通于2011年的5月15日。
根据中国科技媒体品牌客观影响力排行榜显示,IT之家在最近三年的统计中获得如下成绩:(第一年使用的“周数据”比较短,后两年改为了月均数据,更客观精准)
2015年7月15日:做到整体第三,移动指数第三;
2016年8月11日:做到整体第三,移动指数第二,人气第一;
2017年5月15日:做到整体第二,移动指数第二,人气第一;
百度指数 PC+移动 “近半年指数”根据百度指数“近半年指数”,中关村在线无论整体、PC端还是移动端,均高居第一。
百度指数 PC “近半年指数”PC端,二三名的博弈中,IT之家略低于太平洋电脑网,二者较为接近,均与第一名中关村在线存在较大差距。
百度指数 移动 “近半年指数”移动端,IT之家远高于太平洋电脑网,并且与中关村在线的差距,也远小于PC端太平洋电脑网与中关村在线的差距,这也导致了IT之家整体高于太平洋电脑网,侧面反映了IT之家移动端产品相较于PC端,对于打造科技媒体来说,无疑是更加成功的。
用户分布前十大城市此外,从用户画像来看,在用户分布前十大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大城市中,IT之家的用户远超太平洋电脑网(绿色),仅在广州一座城市,太平洋电脑网的用户远高于IT之家甚至是中关村在线,查询后发现,太平洋电脑网总部位于广州,或许与此有关。
用户年龄分布从用户年龄层上来看,IT之家在30岁以下的用户占比有着绝对的优势,40岁往上则是低于其他两者(与三者诞生的时间有一定关系)。从其官网透露的数据来看,它的用户年龄在20~27岁占比76%,男性占比89%,主要为学生、上班族、IT从业者、科技爱好者、数码爱好者,特点是年轻有活力爱分享、善于思考创造、崇尚探索、敢于挑战关注未来。手握年轻用户,相比于其他两家来说,它的未来发展或许更值得期待。
3.产品方面
相较于PC端设计的复杂程度,IT之家的移动APP设计有了很大变化。从使用的第一直觉上来说,在这款APP上,“软件”的定位已经稍显模糊,它几乎就是一款纯粹的媒体资讯阅读应用。
v6.50版本主界面体验环境:
体验机型:iPhone 8
体验系统:ios 12.1
体验网络环境:WiFi/4G
体验产品版本号:v6.50(部分变动会与历史版本进行对比,主要针对主界面进行体验)
(1)首先是主界面顶部。布局是IT之家的logo,约为两行文本的高度。1.0版本中logo居中,两侧空白,色调一致,最新版本中logo变为屏幕宽度的五分之一,靠左分布;顶部中间为空白;靠右三个按钮,分别为是日历、搜索,功能扩展。
点击日历可以根据日期进行文章检索,点击功能扩展会展开金币任务、投稿、反馈、扫一扫等功能(这些功能通过版本迭代逐步加入,一方面是对产品功能的扩展,另一方面也是对产品框架层的修改,让用户路径变得更加合理)
(2)接着顶部下方是菜单栏。1.0版本的菜单栏有5个选项,而且不可能改。6.50版本最多可以放置22个菜单选项,除了第一个“最新”选项不可改动,其他均可由用户进行自主编辑。
资讯的分类愈加细化,左右滑动菜单栏、资讯列表或点击相应菜单选项,可以实现选项主题切换,选择特定主题内容进行浏览。
(3)再往下是资讯列表。列表的每一格,左三分之一是文章图片的缩略图,右三分之二是文字标题,点击资讯标题可进入文章阅读。从1.0版本开始,资讯列表就一直是这类“缩略图+标题”的格式,可以无限下划,最新版本的资讯列表,每7条会出现1条广告。
2.0版本后,资讯列表与菜单栏之间,多出了一条图片资讯,高度为资讯列表单条资讯的1.5-2倍,打开软件的第一瞬间就被呈现到用户眼前。最初该位置仅作为热点资讯展示位,最新版本该位置已经变成了“广告+资讯”动态切换模式,并且在资讯列表中偶尔会穿插一些广告,但都会标明
(4)最后是页面底部导航栏。1.0版本由3个导航按钮组成,分别是“资讯”、“发现”和“我”,较为常规的几个选项。3.0版本开始导航栏变为了4个按钮,引入了“辣品”的商业推广界面,四个导航按钮分别是“资讯”,“辣品”(商业合作与探索),“圈子”(论坛,社交)和“我”。
主界面的设计基本是这样,从最初的版本到最新版本,迭代基本是围绕用户交流以及用户体系完善展开的。表现层的优化(色调的变化,文字大小的调整,图片的大小等),框架层的升级与重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的提升也会穿插其中。
整个产品使用下来的感受是简洁高效,资讯作为用户主界面让人感受很舒服,浏览资讯的过程也较为流畅。商业合作单独作为一个导航界面,感兴趣的可以点进去,不感兴趣的也不会影响资讯的浏览。圈子为深度用户提供了交流的社区,为产品增加了兴趣社交属性,可以培养用户的粘性,但目前来看使用频率不高,内容也不够丰富。
4.产品优缺点
优点:
(1)资讯简洁,相比于36氪这类更加注重于商业分析的文章,阅读效率更高,更容易抓住用户的碎片时间;
(2)大部分资讯注重于事实描述,很少附带作者的观点(评论分析性质的文章明确标注出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纯粹的资讯了解渠道,不至于收到坐着观点的影响。这对于受教育程度更高、更注重思考的青年用户来说,更有吸引力(这也是我喜欢使用它的主要原因);
(3)在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的情况下进行商业合作,保证用户体验
缺点:
(1)由于产品的发展,网站的扩大,对于文章资讯的把控有时会不到位,少部分编辑会将偏好带进文章中,形成无意中带节奏的事实,引发读者争论
(2)广告出现资讯列表中的频率略高,无可厚非但有待改进
(3)资讯的更新时间略微滞后,部分小编会有水文章的嫌疑
(4)由于用户基数的扩大,评论区的价值观及讨论环境有待改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