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洲碎碎念
“90%的拖延症”都是无计可施

“90%的拖延症”都是无计可施

作者: 小洲边上 | 来源:发表于2020-02-28 19:33 被阅读0次

    拖延症就像是迟迟未还的信用卡账,逼到最后时刻才拆东墙补西墙地点击提交;不知我这么形容大家是否一致认同。不是不想还,只是没钱还罢了。

    这个世界上,90%的拖延症都来源于无法抉择和无计可施,哪来这么多的各种原因和各种耽误。

    拖延症,其实是一种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有害的自我调节失败的形式。

    拖延症者会因为要开始或者完成任何事情或决定而感到焦虑,从而将拖延症作为应付这种焦虑情绪的形式。

    我们为什么会拖延?

    拖延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学生群体成为拖延症主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大约7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习惯;60%的成年人一直喜欢拖延。

    面对一件事,我们拖延常常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对让自己感到不愉快的事情拖延;

    2、对难以完成的事情拖延;

    3、对需要做但难以做出的决定拖延。

    显而易见,大多数拖延不是不可抗力,不是意外耽误,不是无意导致,绝大部分是人为故意引发的;而这个引发的根本原因就是:困难。

    学生做作业,会选择简单的自己擅长的先完成,剩下的就是需要花费心力或者超越自己能力范畴的部分,而这部分往往成为“拖延”的部分。

    工作中,对待上级交办的任务,我们最喜欢挑拣那些难度系数最小的先做,剩下的无疑也会变成“拖延”工作。

    生活里,日常消费事项几乎是最快解决掉的,因为不需要花心力嘛。而那些长远的规划或重要决策就会一拖再拖。

    从某种层面上,先做简单容易的事情再做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个提高效率、增强信心的做事方法;然而我们往往在最清醒而有精力的开始做了一大堆简单琐碎的事情,剩余的心力还足以让我们应付最难的部分吗?而最难的部分通常都是所有事件的重点和获利点,这样的安排岂不得不偿失?

    我常常陪女儿做功课,就发现一个问题。女儿一开始就做那些抄写生字、背诵课文和预习课文的作业,这种类型的作业虽容易却量很大,需花眼力去完成。常常做完这些作业,已经一个晚上过半。到了数学这种需要高度思考的科目,女儿的专注力已经涣散,人也逐渐疲惫;这时候再去思考难题显然没有效力也很难完成。

    那么,我们能不能克服拖延症?

    答案是:可以,却很难。

    毕竟深究下去,拖延症=畏难症。每个人都有畏难症,这是心理反射,如果超越自己的能力范围,畏难、自卑、焦虑、狂躁等负面情绪就是一涌而上,在短期内是无法排解和转化的。所以,在这里我们谈论的克服拖延症也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缩短拖延期和减少事件拖延率罢了。

    1、戒掉手机,戒掉手机,戒掉手机。

    相信第一点就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做不到吧。

    别看这小小的一部手机,却是横亘在现代人面前的一块绊脚石。一天之中我们有多少时间耗费在了手机上,又有多少事情因为刷手机被频繁干扰和中断?别说没有,说的就是你我他。摆脱手机,我们将会匀出多少时间做应该做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2、把重要的困难的事情支解化,分配在每一天执行。

    所有被拖延的事情既然都是重要而困难的,但是却不得不做。那么,只有把这件事进行细化分解,按步骤按计划平摊在每一天去执行,这样就会降低难度,减轻复杂性,避免无序和混乱,从而每天的事项明晰,执行起来也会准确到位。这样,原本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和决定就能随着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最终完成,不至于沦落到最后一刻的“临阵磨枪”。

    3、减少杂念,少立目标。

    杂念一多,就会分散注意力,重要的事件常常被忽略和排开。避免拖延,就必须日常工作生活简单化,目标不要过多,每天做好重要的2-3件事即可,所谓抓大放小,主次分明。

    4、碎片式学习,养成挑战困难的习惯。

    习惯拖延的两大心理:畏难和空闲。往往无所事事和能力弱小的人拖延症最甚,反之越能干和充实之人却自律性极佳。这不是显而易见吗?因此要多学习,碎片式和多渠道的自我学习,提高遇事处事的能力,才具备应难而上的硬件技能和抗压心理,拖延症也就随之瓦解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90%的拖延症”都是无计可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qr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