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回想一下你的小时候,有没有过被贬低、惩罚和羞辱的经历?你觉得这些感觉不好的经历有没有让你变得更加积极向上?还是让你感到生气、伤心和失望,从而觉得自己“不够好”,或想要努力反抗?
图片
惩罚是否长期有效?
若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吗?当你对待孩子总是以说教、惩罚的方式,孩子就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吗?很多家长因为不想娇纵孩子,就只能使用惩罚。
惩罚有效,然而,这只是短期有效。长期来看,孩子们依靠的是“外在的控制’”,是大人始终在为自己的孩子负责。
父母和老师们最常使用的过度控制方式是奖励和惩罚,结果就是:孩子只会更加地顺从你、依赖你,要么就是跟你说的反着来。
图片
既不严厉也不娇纵,那该怎么办?
当你既和善而又坚定时,和善能抵消过于坚定造成的所有问题(反叛、抗拒、对自尊的挫伤),而坚定能抵消过于和善所造成的所有问题(骄纵、操纵父母、被宠坏的淘气鬼、对自尊的挫伤)。可以怎么做呢?
1、抛弃惩罚和奖励的逻辑和工具,跟孩子一起讨论,一起制定和实施规则,让孩子更多地发言,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2、制定规则:
当一个孩子违反了限制(规则)时,不要惩罚,也不要说教。要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你最好问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你现在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能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比如孩子在课间总是奔跑,受到老师的批评。父母可以参考以上的启发式提问,让孩子自己想到奔跑会有什么结果,自己想办法制定规则;父母也可以和孩子角色扮演,让孩子换位思考。
正面管教主张的是:“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先要赢得孩子的心”,以“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图片
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则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
我们总是习惯说:“你看,我说的没错吧!”“我早就告诉过你了吧!”这无疑是跟孩子站在对立面,你们是竞争关系,不得不紧张。
图片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比如孩子打碎了一个妈妈很喜欢的花瓶,吓得哭了。在确认孩子没受伤之后,妈妈蹲下来看着他说:“看到你哭了,是不是有些害怕,怕妈妈责怪你?”孩子点点头。“是不是还有些后悔和难过,因为你自己也不想打碎它?”孩子点头,因为被理解似乎哭得更伤心了。妈妈抱抱他:“妈妈也有点难过,因为这是我心爱的花瓶。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那么接下来你觉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孩子渐渐冷静下来,跟妈妈商量如何打扫,分工合作,并且头脑风暴下次可以如何避免:比如避开易碎物品,求助家长帮忙等。
四步骤简单分为:
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向孩子核实感受是否准确;
2、表达对孩子的同理心,而不是宽恕;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图片
关注于解决问题
传统的思维是:人要受到伤害,才能更有收获。正面管教关注的是从错误中学到什么,需要去做什么。
孩子之间是竞争的还是合作的氛围,是父母营造出来的
以全家人扔保龄球活动为例,竞争的方式是“我们来比比谁的分数高”,而合作的方式是“我们来看下今天我们全家的总分有多少,跟上一次比有没有更多”。父母要注意说话的方式。
父母也要用独特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偏袒,求合作。
图片
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观念
所谓孩子的“不良行为”: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
说白了,孩子就是需要花时间训练的,很多能力不是自己本来就会的,也不是一教就会的。大多数时候,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父母还要明白,如果孩子有“不良行为”,其实他们是在告诉父母们: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图片
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让你们为我团团转时,我才是重要的。父母此时会感到心烦、愧疚。
寻求权力的孩子:唯有当我来控制或主导时,我才有归属感,你们制服不了我。父母会感受到挑战和挫败。
报复的孩子:我要以牙还牙,反正我没人疼爱。父母会感到失望、憎恶。
自暴自弃的孩子:我怎么做都做不好,努力也没用。父母会感到绝望、无助。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行为,觉察自己的感受,来辨别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家里的“权力之争”比较常见,办法是可以召开家庭会议、分别跟不同的孩子进行特别时光等。
图片
积极的暂停
当你对家人、同事有情绪时,你可以选择积极暂停,可以找个专门的地方,或设置个特定的手势,也可以做个愤怒选择轮。跟孩子之间可以讨论不同的选择方式,你积极暂停的实践就是最好的示范。
当然,做不到积极暂停,你也可以真诚地表达你的感受:这会我有些生气,我需要一个人呆一会。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对方。当然,也是示范。
图片
给ta一个拥抱或者索要一个拥抱
“看到你这么生气,我抱抱你吧!”“你刚刚这么生气,我需要一个拥抱!”谁能抵挡拥抱的力量?反正我是抗拒不了。(前提最好是你是发自内心的)
有效地运用鼓励
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
这要求家长能够更多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尤其是中国家长比较在意旁人的评价,会因为面子关系责骂孩子,这是最容易让孩子有羞耻感的时刻。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走开,或者礼貌地请他人离开。
这里要区分一下“赞扬”和“鼓励”。赞扬重在对孩子整个人的评价(你真聪明),贴标签,长时间的效果就是让孩子更依赖家长的评价,如果达不到就会退缩。而鼓励则重在看见孩子的行为(我注意到你在做这件事时很专注),家长跟孩子是平等的,要尊重和欣赏孩子本身。
健康的自尊,是给孩子培养出“我能行”的信念的基础。
图片
家庭会议
会议环节可分为:致谢、议题、下周娱乐活动和游戏环节。我家满哥,应该是跟所有的孩子一样吧,最喜欢游戏环节,这是会议尾声最欢乐的尾声部分。但是我最喜欢致谢环节,因为也在致谢中慢慢练习感恩的能力:在生活中去观察和看见他人的付出和爱。
在议题方面,也不能总是提孩子的问题,而是全家一起能够合作解决什么问题,家庭会议不是控制孩子的工具。
家庭会议最重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结”,其次是解决问题。
你的性格对孩子的影响
四种生活态度取向:安逸、控制、取悦、力争优秀。比如我最不想要的就是“无意义、无关紧要”,对应的就是“力争优秀型”,这对我来说有利有弊:做事情会比较坚持,有责任心,但是时间总是不够用,责任担得过多,最关键的是对身边的人要求会比较高,也会较多使用控制的工具,过去在对孩子身上尤其明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