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幸福的姑苏媳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猪年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换入新居的美和将迎来李家的亲友大团聚,儿子豆豆全家也会来苏州过年。作为李家的大儿子,今年搬入新居当然要作东了,他们决定不去饭店订餐,就要在家闹,管他有二十位亲属,在家过个”疯狂的家宴”。
让人遗憾的是,李爸李妈在前几年高龄分别离世,留下了三弟兄一妹妹,现在枝盛叶茂,每家五口人全聚集在阿承家。二只圆台是借的,椅,碗,盒各种家档阿承早就准备妥当,美和节前釆购各种食材,备菜忙的不亦乐乎,他俩就要忙,就要图个热闹,就要在自己的新家庆贺李家的大团聚。
除夕这一天,阿承家里的笑声从没断过,敬酒了,干杯了,唱啊,跳啊,儿孙辈们唱歌跳舞,老兄妹们酒醇未尽。
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零点钟声敲响了,弟兄们还在,他们就等这一刻:“举杯祝大哥李承军七十高龄,福大哥大嫂健康长寿“,满屋的小辈们都举着杯,同声祝福着爷爷,奶奶,把各种不同的语调都奉献给了俩位老人,这衷心的祝福让美和激动啊!她两眼闪着泪花,手拿着红包,把祝福的红包一个个送到孙儿们的手上。美和是无限的感叹啊!一位昔日的农家乡姑,几十年来,慢慢融入姑苏城里人的文化,至今,小辈们尊重她,乡邻朋友们赞美她,这位姑苏大嫂己是李家最和顺的长辈。美和偷偷地用纸巾擦干了自己激动的泪水。
初三,美和阿承要去古土重游,去东太湖,走直巷村。
他们乘地铁转公交,从同里乘至金家坝的公交车半路就到直港村,村里已无美和的直系亲人了。姐姐美凤跟儿子生活在镇上,弟弟当年因为穷,早就去了别的村“做女婿”去了。当年的小破屋己翻建了三间平屋,出租给了打工者住。湾湾河边的高楼大厦林立着,美和家的平屋显得是那么的寒酸。冬季的直巷河道己被污染发黑,河水再也没有当年的清爽透澈。河道边乱建乱搭的破棚到处都是,跟富丽堂皇的私人住宅建筑成强烈的对比。阿承感叹地说,现在的直巷村还没有达到文明村庄的标准。
昔日的小姐妹们看到美和的到来,纷纷请茶让坐,美和一口的
吴语苏腔一下子换成金家坝土语,讲话时竟然会不时地夹着苏腔,四十余年的城市生活已复制了她成一位姑苏城里的女士。美和惊讶的看到,翠花,玉英自己的住宿大都住在昔日的老屋里,高大新建的别墅都是子女的,连八十三岁的老队长也是龟宿在旧时的平屋里,而他的儿孙们都住着各式的小洋房。
直巷有点富了,而姐妹们都老了,而且老的有点太快了。
美和不喜欢直巷现在的乡间田园生活,如今的直巷,田也没有了,四处都是工厂,人们都靠打工维生。当年的伙伴们也就拿点田亩补贴和极少的养老保险,上半世的劳动结果也跟美和一样,贡献给了子女们,但余下的晚年生活似乎有些寒酸和单调,美和她感觉她比当年的小姐妹幸福多了。
离开了直巷村,美和更有一种幸运感。当年她逃出了直巷村,离开了家乡,独自一人转战太湖农场。她的无奈,她的困惑,她的前半生是苦中作乐,可她的后辈子肯定是其乐无比。
老夫妻俩特地从原部队农场的大堤往南走,堤边高大的香椿树更粗壮了,大堤己成了林荫大道。昔日的农垦旧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营房,草棚,魚池,田埂已成了旧日的记忆,那芦苇丛边的青春嬉闹音成了成群飞鸟的吱吱喳喳声,那让人醉心的大堤情路被桥梁,廊亭,园路,木栈桥所替代,那万亩湖田恢复了千倾湖水。昔日的让她难以忘怀的东太湖农场已成了供人游乐的生态旅游区了。
美和看到那亭亭玉立的少女们在大樟树下看阅手机,她仿佛看到了年轻的她在柳树下绣花打绒线的情景,她看到了对对情侣相依相拥的漫步在桔红色的塑胶跑道上,她仿佛又看到了她和阿承似离似伴的在大堤的土路上散步,一切都过去了,那还是40几年前的事,往日的青春浪漫己成为抺不掉的记忆。东太湖已成了人们的度假区,东太湖农场也只能从历史记载的文件中看到。
美和再一次与阿承手牵手,情投意合的走在了一起,他们享受着东太湖西北吹紧的寒风,他俩远眺着西边青黛色的丛山,望着西沉的夕阳正穿越温暖的血红色的彩云,俩位老人情不自禁的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
游览的人们看呆了,这对老夫妇怎么了?还如此的情投意合!还如此的浪漫。他们怎能明白啊!我告诉你们:这东太湖之畔,这东太湖之恋,是他们心目中永远的圣地,是他们最值得相拥相抱的怀念之地!
全篇结束,谢谢大家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