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不会。”他又重复了一遍:“我不会写作文。”
一下课,那个男孩子就上来抛出这句话。我一听,有点愣住,一时不知怎么回应他。我的脑袋在快速运转,该跟他说点什么好。
“不会……是怎么个不会呢?”我想了想,又问:“接触过跟传统文化有关的事物没?书法、绘画、饮茶……比如有练过字吗,正楷字?”
“写过一下,但是就那样写,没有感受。”
“没有感受?那周末喊你父母带你去体验一下跟传统文化有关的事物。比如我们当地的茶泡等。不要总沉浸在应试的做题中,多去体验一下生活,增加一点感受。”
我在想,做一件事情,怎么会没有感受呢?
“周末都没有空,周五晚上要忙xxx,周六周日早上要忙xxx,下午要忙xxx,晚上人家又关门。”
他语气里好像带着一股“气”,很生硬地回答,接着又补充道:“我唯一接触过的是,螺蛳粉。”
“螺蛳粉,那会做吗?”
“不会,只会吃。”
这小孩,是想跟我杠啊,还是咋滴。上个学期,语文都有进步的呢,这个学期是怎么了。
“上周讲析的时候,让记一些例子,记了没?”我用手机找出上周需记的笔记处,指给他看,试图让他能找一个稍微有点体验有点熟悉的传统事物。“……饺子,做过饺子吗?”
“……做过。”
“那写做饺子吧。饺子也是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
——
周六晚,他爸爸打来一个电话,想了解他这段时间在校的语文学习情况。我如实反馈了他近期的语文学习情况,并提到这周上语文课他一心二用写数学题,还提到周末请家长带小孩多出去走走,体验一下生活,增加一些生活的感受。
但他爸爸说:“有时出去散步,他也只是跟着在一旁走,走着走着,他觉得无聊,想回家。但回家他也是看电视。”
我想,确实,电视是要比散步精彩。如果只是单纯散步、走走,不聊聊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只是“散步”确实很无聊。
做喜欢做的事情,会觉得无聊吗?不会的。不喜欢才会觉得无聊。比如上语文课,因为不喜欢,所以觉得无聊,所以不想听,所以我选择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写数学题。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开会时,因为不喜欢听领导的发言,或者觉得可听可不听的,所以很多人会在底下逛淘宝、上拼多多、刷短视频等,或者改作业。包括我,也是如此。
所以,在语文课上写数学题,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行为。
但也说明,我的语文课,确实不吸引人,或者并没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思考。语文课的设计应该像一条透明的丝线,牵引他们,让他们专注在语文的课堂学习中。这是我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其实,“我不会”这三个字也暗含了一种拒绝。拒绝成长,拒绝改变。很多东西,我们不是一开始就会的,不会但可以学,这是一种成长的思维方式。所以,应该换一句表达:“我不懂怎么写,还没理解,也没有什么思路,您可以教教我吗/指导指导一下我吗?”
语言柔和一点,态度谦虚一点,成长的进步空间才能更好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