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月10日,我却已经焦虑2-3天了,于是还是想通过文字的方式把他表达出来。
我的焦虑很细碎,例如前途很迷茫啊,没时间练习驾照啊,冬天又冷又要吃又怕胖啊等等。这些细碎絮叨的焦虑汇总在一起,就是我对自己目前的现状存在着无奈的不满,对自己的未来存在的忧愁的迷茫。
记得小时候什么都敢想,一年级第一单元的语文课本上抛出阅读题:长大以后想做什么?第一个涌进脑海的就是作家,后来想过设计师、画家,甚至想过要去做国家主席来拯救中国。
但是,现在的我,有点看清事实过头,连想都不敢想了。
中学的时候我想做心理咨询师,因为我觉得自己非常善良、内心柔软慈悲,同理心强,特别懂得安慰人心。并且敏感、谦和、谈吐文雅。但是当时家里父母像文革时的红卫兵一样激愤,一起反对我的这个念头。我当时非常好奇,不断去尝试说服他们,最后他们被我说的哑口无言就说我太过较真。我很疑惑,做学问不就是要较真吗?为何如此一个高雅高薪的职业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相反我问他们希望我干什么,他们说你应该长大了开个公司,自己做老板。
我仿佛感觉父母不是自己的,我一个连远门都没出过,秀气文雅的小姑娘让我长大以后去开公司做女强人?他们从哪里看出来我有这个特点呢?
这一片段在我的青春成长中非常深刻。
我现在的工作安逸,薪资稳定,高于同岗位薪资水平的25%,每天固定上下班,加班不会超过1小时,在父母眼里,我总算成为了一个“正常人”。但是我自己却感觉这份工作可能3年以后工资都不会涨了,于是我不免要为自己作打算。当我试探性去戏谑反问我妈,我要自己开公司的时候,我妈吓个半死,都快哭了,说:不准离开我!
我苦笑无语。
原来我的父母一直都是孩子。
他们没有能力去给我人生道路一些指引,甚至连辅助不拖后腿可能都做不到。
这也是大多数的家庭,大多数的父母。
而最重要的是,我这样的人,也是大多数中的一个。
因此,白手起家的父母没有什么家产,在家中排行老小的父母就是被宠大的,不善外交的父亲脾气比较暴躁,同时也很真诚善良;幼年丧父的母亲从小就很任性固执,做了几十年的家庭主妇,交际圈不断缩小,思维不断禁锢,没有收入的她越来越与世隔绝,越来越不愿意尝试新事物,连学习的功能都退化了,追求层面只停留在温饱。
但是他们很爱我不是吗?
但是至少他们很善良不是吗?
我应该为拥有如此善良的父母而感到温暖。
因为无人引导,所以我对前途很困惑。
我的困惑很细碎,记得去年我天天坚持早起,坚持抚平心态,坚持长跑运动,坚持读书,坚持听音频,坚持让自己不紧张,很多事情一件一件去尝试,自己的确是飞跃式的进步。但是,到如今,我停滞不前了。
我不知道我天天早起是否有用,因为我发现天天踩点的同事很大牌,天天出去吃的同事一点没胖,没做什么正经事的人工资比我高很多……
我是不是参照物选错了?我和他们比干嘛?
那我和谁比?仿佛我和谁比都是错的。人应该和自己比对不对?
好像我和去年的自己比也输了呢。唉,一声叹息。
我现在更多的是有心无力。以及那一句:努力了又能怎样。
其实也挺搞笑的,大概是去年面临的问题我都有信心可以解决,今年高度上升了,我无力攀爬了吧。
可是内心真的不想对自己认输。
突然脑海里涌出曾经的一个想法:角色分裂法-自己做自己的导师。
我的身体里原先有两个我:一个勤奋努力,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我;一个懒惰消极,浑浑噩噩的我。现在,我的身体里应该还有一个我扮演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安慰我,鼓励我,提醒我,鞭策我,她将是比母亲还温柔慈悲的人。
我得到外人的评价频率最高的三个字就是:你很好。
我很欣慰。我是很好的姑娘。一直都是。
不要和任何人攀比,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慢慢体味人生,就是最棒的。
把你自己想要的未来量化,一步一步建设它,最终实现它。用科学的数据和方法,相信一定可以成功的。
我是雨下行走的书生,我是自己的人生导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