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死了!上帝真的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他!我们将何以自解,最残忍的凶手?曾经是这世界上最神圣和最万能的他现在已倒在我们的刀下——有谁能洗清我们身上的血迹?有什么水能清洗我们自身?
——《快乐的科学》尼采
原谅我这么多天没有更文,唯一更的一篇还是对以前一篇文章进行的重整。最近我忙着思考我的问题,和我个人的版本更新,在文章的结尾处你们可以看到,我的版本更新了很多。简书还会继续更新,我会陆续和大家分享我升级之路上的思考与启发。
尼采在这里说的“上帝死了”,指的并不是那位基督教的上帝,而是整个“古代宗教”。
那什么是“古代宗教”,什么又是“现代宗教”,它们有哪些区别呢?
简单来说,它们有种“气质上”的不同。“古代宗教”具有一种天生的不可一世,它们宣称自己所讲的是真理;而“现代宗教”则有一种自带的谦逊,它们都知道自己的理念只是一种主张,世界不一定、也没必要必须这样运行,因而它们更喜欢被称作“主义”,比如“技术怀疑主义”,“超人类主义”,“数字乌托邦主义”。因此,信仰不同的两个“古代宗教”信徒几乎无法沟通,甚至会大动干戈;而两个理念不同的现代人,即使不一定聊得来,也不会有什么大矛盾。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欧洲还是亚洲,“古代宗教”现在的影响力都远不如从前了。其根本在于——他们宣称他们所说的是事实。古代宗教认为,你“信”,因为你本来就应该信,因为这是事实。
比如基督教说:世人都是有罪的,信我的,我就除去他的罪,让他与我同入乐园;不信的,就当因罪而遭审判。这是一种“你应该”的逻辑。这在古代并没有问题,古时候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人们无法获取多元的思想,因而“古代宗教”的分布呈现很强的地域性。
而现代的“主义”,并不会说:因为什么什么,你必须如何如何。我们追随,是基于认同!比如我是“超人类主义者”,并没有什么不得不的原因让我做超人类主义者,我只是因为认同他们的观点,很欣赏这么一群人。这种认同源自我们个人的底层观念,与我们独特的个人经历有关。在这个“原子化个人”的时代,“现代宗教”非常个人化,父亲和儿子、兄弟之间不同都是极其正常的,因为这只是个“理念问题”。
一旦谁说“自己的学说是真理”,那等待它的一定是和科学相同的命运——被无休止地质疑、推翻、重塑(它还得能够重塑才行)。而那些古代经典,要么与历史事实不符;要么虽然自洽,但却全然无法证实或证伪(这种东西作为一种哲学存在还可以。斯多葛派认为有神,但活的就很好)。通过把“理念问题”转化成“事实问题”,他们自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危险的处境!一旦一种信仰的基石被人发现了问题,它就只能变成一种文化,名存实亡。随着人类获取信息的手段变得丰富,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世界真实的样子,发现了宗教典籍中的荒谬之处。
该怎么办?“古代宗教”该如何在21世纪继续存在下去?
答案很明显了:现代化变革——“祛魅”!
不再把重点放在那些神秘主义的部分,而是把教义中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分享出来;让人们基于对他们理念的认同而跟随,而非通过一些虚幻的应许来利诱。
这一点佛教已经在做了,“祛魅”后的“佛学”在硅谷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化和新潮的现代修行方式。佛学里的“近敌”(near enemy)、“空”,这些概念,以及如何对抗“苦”,都大大开阔了现代人的思维,是非常有意义的。而基督教的教会,还在把90%的时间用来阐述那些对现代人的生活毫无指导意义的神秘主义概念,那些后世学者为了让故事合理化,而加的“补丁”.....
但我真的能说基督教没有进行去神秘化吗?事实上不能,因为启蒙运动就是对基督教“祛魅”的产物,它拿掉了基督教中“神”的角色,进一步发扬了基督教中“人类平等而自由”的精神,提出了“人文主义”,这个21世纪最大的“现代宗教”。
如果一种神秘主义学说在抛去了神秘主义之后就没什么可讲的了,并不一定是它错了!
很可能是它里面好的部分已经深入人心,它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需要它了。
对于“去神秘化”,一种反对的声音说:宗教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至少它是引人向善的,所以你不应该抵触它....
“凭着爱心”,就可以把谎言当作真话说吗?而且时代已经变了,这种基于神秘主义的倡议并不能打动21世纪的人,现代人的“善”是以“对世界真实的认识”为基石的。我国一位民间哲人说得好哇!
“你这瓜要熟我肯定要啊!
但它要是不熟怎么办啊?”
——华强
一种药,药效越是明显,其副作用也越大;抛去副作用谈效果,不是一个严肃的态度。
一个错误的灯塔会将船只引向错误的方向,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
佛家说,人的痛苦来自贪,嗔,痴;追求本不该属于你的东西,就是“贪”。正常情况下,我们意识到一个东西不该属于我,就会放弃它,这是正常的;而这时有人告诉你——存在一个超自然的存在可以帮你实现愿望!你信了,于是一直为此祷告、哀求,但未能实现,于是那个人又安慰你,要继续恳求,不能放弃....
这就是不幸的开始,悲剧的诞生。
Reference:
《未来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也译作《洞见》- 罗伯特·赖特
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三季:美德的“近敌”
《佛陀传》- 一行禅师
《上帝之死》- 尼采
《圣经·旧约》- 先知(后世犹太学者)
《圣经·新约》- 使徒(后世基督教学者)
《怀疑派纲要》- 塞克斯都
《快乐的科学》- 尼采
“难道给予者不应该感谢接受者的接受吗?难道赠送不是一种生活之必需吗?难道接受不是——同情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
我未来的朋友,感谢你让我可以与你分享我的思考!
这些思考必然是片面的,但无所谓,我就是想给你提供一个思考角度。你的阅读、思考、与我交流,是我创作的意义!原创不易,有收获还请点个赞^^
蝉时雨(4.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