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年来,媒体先后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节目并迅速走红于网络,广泛获得好评。现实生活中,随着对文物关注度的逐渐走热,人们也越来越习惯走进文博馆、博物馆参观、学习。请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考生开始回答第一题:
各类文博类综艺节目的走红,象征着我国整体上下对文化自信的充分认可与体现,而走进博物馆参观成为当下潮流,这是我们当下探索历史、畅想未来的重要手段。
这类现象的火热不难追溯缘由:
第一,这是我们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精神需要。当下面临国际多元化冲击,文化入侵暗潮涌动,尤其是西方资本的渗透,导致娱乐明星横行,中国能稳住五千年传承而不变,正是我们对历史对传统的不懈向往与反思,对未来的期许与寄托,通过文博展览和节目的展示,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通过文化传统和红色基因地传承中补足精神之钙,根植四个自信。
第二,这是网络技术的飞速提升后的成果之一。我们迎来了5G时代,万物互联互通,一根网线的速度决定了我们前进步伐的进度,随着高速通信事业的发展,各大网络媒体平台凭风好借力,集聚了巨大的用户数量基础,让这类文博节目得到广泛的了解,同时微信、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传播媒介也担起了宣传的重托,让文博节目观众圈子得到迅速扩散。
第三,这是集思广益积极创新的表现。相比以往传统的博物馆参观,现代化的博物馆有了新的气象,各种ARVR设备提升了我们现实与虚拟的交互体验,不在那个时代却仿佛置身其中;全景式展馆让我们沉浸于多维度多角度的不同感官盛宴,全身都在感受不同的气息……还有那些3D影像、云上APP等产品的推出,不出门不排队在家也能看文物,这些全都凝聚了文博创新思维的现代化服务理念。
文博虽然火热,但是并不代表就完全地成熟。一方面,文博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各省级的博物院有着专业的设备和广阔的场地,文博类艺术活动丰富,展品更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相比之下,县市区的本地博物馆和文博活动则相形见绌,展品单一、活动零散缺少统一组织,内容产出上也较为单薄;另一方面,文博事业的人才具有稀缺性。由于日常生活的压力,大学生选择好就业高回报的岗位是一种社会主流,而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文博考古专业鲜有人进修,导致人才稀缺,造血能力不足。
要让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好发扬好,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动脑筋,尝试破解难题:
首先,政府政策要为文博事业定好蓝图、解除后忧。政府从文化事业顶层做好设计,给予文博挖掘、探索、科研以充分的经费,对文博事业的历史意义、当下作用和未来发展要做好政策指向,完善相关管理方案,积极推动已有文博馆、藏品的维护维修,加大对未开发区域的探索挖掘,尤其是发展落后地区,要有历史耐心,优先发展本地特色。
其次,文博场馆要为文博事业积极学习、努力创新。文博馆应当积极拥抱科技,乘技术之东风,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喜欢的和想要看到体验到的新精神文明需要,创新馆藏展出方式,多馆联动展出、共同演绎文博故事,精心设计文博艺术表演如情景剧、小品、歌舞、技艺展现等等。
再次,社会媒体要为文博事业深度挖掘、广泛宣传。互联网平台应该摒弃唯流量论思想,与各类文博、艺术专业团队合作,制作集聚中华文明内涵的现代化文博类综艺、纪录片,既阐述好文物背后的历史渊源、工艺难度、传奇故事,也要讲述好文博对当下各行各业发展的启示与前进方向,以正能量的内容推动网络文化的风清气正。
最后,青年群体要为文博事业投入理想、发挥热量。记得湖南高考文科第六名的女生毅然报考北大考古系专业,引起一阵网络热议,这位女生没有遵循社会铁则式的功利性选专业,而是凭自己的爱好和对考古大师樊锦诗的崇拜,毅然选择考古这个冷门专业,表示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信念。各位青年应当向这位女生学习,媒体也要多加分析,让这位女生的纯真热情传递到更多有志青年心中,让文博的希望之火也能够燎原万里。
谢谢各位考官评委,考生的回答就到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