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过党宪宗写的《沉重的母爱》节选,书中对40户农民家庭供养大学生的调查报告让我很有触动。写以此篇,献给那个时代的母亲和天下父母,给献给我的母亲。
――题记
在离我不远的那个时代,它有它的贫瘠,但它也有它的感动。那个时代虽然在时间上离我们不远,但那个时代的一些情感却离我们远了。都说情感这东西说不清道不明,但它却带着我们与那个时代产生共鸣。
今日读着党宪宗的《沉重的母爱》,潸然泪下。体会到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里,要供养大学生的艰苦。一个个家庭,对于大学生的付出,需要几代人的夜以继日的劳务。可即使这样才勉强够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整个大家庭就得节衣缩食。那个年代,一个个家庭巨大的经济压力背后是中国经济的落后,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强盛。但那个年代的人质朴善良,人性单纯,那个年代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总是吸引着我。那个年代,我常常从奶奶口中的故事里听起,从长辈的谈话中听着他们口中对往事的回忆,却总能勾起我对那个年代的遐想。那个年代的人虽穷,但人确很真。我喜欢那个年代的人,更欣赏那时的他们。
奶奶的故事是她人生的经历,更是那个年代的写照。奶奶一生没读过书,但她的六个儿女都读了书,但是没有一个是最终考上大学的。在奶奶的口中,总是夸儿女学习好,有上进心。确实如此,我大姑、二姑还有我爸在我的印象里,学习是很好的。听奶奶说,大姑第一年考没考上,想要复读,可奶奶一家六个儿女都要养活,着实没那经济条件。我大伯是家中长子,他那时估计也是因为家庭负担重加上没心思学习,早早辍学养家了吧!
我父亲因病常年在家无工作。母亲每日夜以继日的工作挣钱,都是为了供我和弟弟上学。母亲一生没什么愿望,最大的期许就是我和弟弟可以考上大学。天下父母皆为儿女。我的母亲是我心中的伤也是我心中的痛。看着她每日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拼命工作为了赚够我和弟弟的学费。看着她整天急急忙忙的奔波于家庭和工作地,我一直看着她忙,为了儿女而忙。她用小小的身子支撑着我们的家,更一直支持着我和弟弟的学业。每次由于经济所迫,父亲都会叫我和弟弟别念书了,母亲却总是一直支持着我们。话说父亲当年念书都念到高中了,虽说后来由于一些原因而辍学了,但好歹也算个知识分子;相比之下,母亲当年念书只念到三年级,后来也没有机会再受教育。母亲却一直不管从经济和精神上都支持我们完成自己的学业,而父亲就显得很不合乎人情。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在我的这个时代,我还是能体会到一个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渴望,对于子女教育上培养的重视。
现在培养一个大学生确实相对于那个年代容易了些。那个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如现在好,人们常吃不饱穿不暖,但是父母为了儿女都尽了最大的心血。那个年代培养一个大学生十分艰苦,光学费就够他们生活几十年了,可这些农民心理仍认为只要子女上了大学,就可以出人头地。现在也有人这样认为。但现在的一个家庭可以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甚至这个大学生还会再学习,再深造。总之不是什么难事。可那个年代,一切都成了难事,培养一个大学生,学费就要一万多,还有他们的吃住费用,以及家里其他人的生活费,这些加起来是任何一个农村家庭无法承担的。可那些伟大的父母却毫不犹豫的接受了,承担了,为了他们的儿女出人头地,只要不再低人一等,他们都能欣然接受。这些沉重的母爱,我的母亲这些年来对我和弟弟的付出,感动着我,触动着我,激励着我。
――写此文,献给我的母亲和天下的母亲。
谢谢你们,无私付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