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思考。人走了,灵魂去哪里了。我在临习《石门颂》的时候,找到了答案。人死了,灵魂走进了书法,走进了线条,形成了书法的年轮。
汉中市汉台摩崖十三品,是很多书法家的圣地。对我来说,更是灵魂安放的地方。因为汉台有我心目中的书法四圣《石门铭》《石门颂》《杨淮表》《大开通》。当然,我也是早年受到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提倡碑学的影响。
记得大约是1992年的夏天,我们厂的销售工作会议在汉中市南湖酒店举行。我们陕西人作为东道主,邀请了全国五十多个厂家的负责人。来到陕西汉中签合同,游南湖,看汉中的人文景点。
那个时候,没有高速公路。我们驱车从宝鸡进山,大约颠簸了十二个小时,到了晚上八点,才到了汉中。顺路看了留坝县张良庙。只记得一副对联。
明哲保身轻富贵,英雄退步即神仙。
第二天开会,逛南湖。第三天看武侯祠,看汉台。到了汉台,我走不动了。我看到了康有为推崇的《石门铭》。
餐霞神采绝人烟,古今谁可称“书仙”?,石门崖下摩遗碣,跨鹤骖鸾欲上天。
这是康有为对《石门铭》仙风道骨的审美描述。康有为还在诗的自注中写道:“《石门铭》体态飞逸,不食人间烟火,书中之仙品也。康有为不但将此刻石列为“神品”,而且还将其尊为飞逸浑穆之宗综。
《石门铭》,无论是笔画还是字体,皆有飘然而来,忽然而去,清远飞扬,逸态凌云。
更加难得的是,摩崖石刻表面不平,古人能把经典留给我们,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
我还看到了汉三颂之一的《石门颂》。还有《杨淮表》《大开通》。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说实话,我看不懂。
直到2012年的春天,我陪朋友去汉中办事,我又特意去了汉台,拜谒了汉中摩崖十三品。
我在汉台门口留影,进门上了汉台。穿过中厅,来到了朝思梦想的摩崖石刻十三品展厅。和二十年前不同的是,高大的摩崖石刻已经被用玻璃封上了。这一次我又被其他刻石震惊了。我案头朝夕临摹的《大开通》《石门颂》《石门铭》《杨淮表》在汉台,见到了庄严肃穆的真容。
虽然我的书房,悬挂着整张拓片《石门颂》,但是,见到石刻真迹,我沉默了。我的心好像沉到了归虚。我的毛孔好像发散到了整个宇宙。我见到了庄严肃穆的真佛。
趁着下午展厅人很少,我恭恭敬敬给《石门颂》磕了三个头。
前人对摩崖书《石门颂》的评价极高。如清人张祖翼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鸡,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康有为认为:“《扬盂文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科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此刻看似平常,实极浑厚自然,笔画、结字都有非常丰富的变化。其中“升”字,“此”字,特别是“命”字末笔,拖笔极长,同某些汉简写法相似,这在碑刻中是极少见到。
2021年的夏天,我又去了汉中汉台博物馆。又一次拜谒了《石门颂》。这一次我有回家的感觉,控制不住的留下了眼泪。
其实 书法欣赏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比如王羲之《兰亭序》的雅逸和《石门铭》的飞逸。有啥区别。王献之草书的遒美和《石门颂》的劲美有啥区别。没有长期的朝夕相处,是感受不到其中的真情厚意。
中国书法,就是这样的神奇。用线条的脉动,给我们记录着两千年前的生活场景。用时间的考量,给我们记录着书法的年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