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能够改变旧的行为模式,克服缺点,很快成长。
做出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强化,把它变成新的习惯。
而让旧经验根深蒂固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是‘’心理舒适区‘’。
什么是心理舒适区?
首先,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其次,心理舒适区也不一定意味着熟悉的环境。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即心理舒适区本质:熟悉的应对方式。
所谓的应对方式,就是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
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行为上的应对,也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应对。
第二层,对内心的情绪应对。
心理舒适区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而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放下了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人的情感很难忍受的,也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是,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来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我们需要去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爱和怕,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才能获得新的经验,迎来真正的改变。
怎样知道自己内心真实的感觉呢?
可以通过“心理免疫的X光片”
凯根认为,就像人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统来排斥不属于身体的微生物一样,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
心理免疫系统的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
‘’心理免疫X光片‘’分成四个步骤:
- 你的改变目标;
- 你正在做的跟改变相反的行为;
- 这些相反的行为背后的好处;
- 让这些好处成立的重大假设。
举个例子。
- 我很希望每天回家忙完后,能够认真学习2个小时;
- 实际情况是,学习不到30分钟,就惦记着热播的连续剧该开始了,还是看剧吧。于是,后面的时间就都追剧了;
- 追剧的过程感觉很舒服,情节跌宕起伏,背景优美明快,还能与家里人说说笑笑,感觉其乐融融;不用动脑子,不用苦思冥想,不用寂寞难耐;
- 假设是:如果学习,会拉开与家人的距离,沟通困难,从而会导致寂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