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都喜欢读“穿越”题材的故事。不知道你是不是幻想过:如果可以穿越,你会前往哪个朝代,和哪位“心仪”的古人见面呢?
若是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去宋代,见苏轼!”
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宋代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吧。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古人说“韩潮苏海”——用“海”来形容苏轼,是说他腹笥宽广,学问很大。读他的文章就像是在大海里行船,极目而视,不见水端。
面对这样一位渊博宏阔的苏轼,我们该从哪里聊起呢?——我想,就从他写给好朋友范子丰的一封书信说起吧!
临皋(gāo)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é)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yān),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问范子丰新第园池,为此孰(shú)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shuì)及助役(yì)钱耳。
这封信是苏轼在黄州时写的。信里说:从临皋亭走不了数十步便是长江了。这江水多半是从峨眉山(离苏轼的家乡眉山不远)流下来的雪水。我每天饮食、洗浴都能使用从家乡远道流淌来的水,此处就可以做我的家呀!——江山风月,本来就没有一定的主人,闲者就是它们的主人。听说您范子丰先生新修了府第园林,不知和我眼前的景色相比,哪个更好呢?我和您的不同就在于:我眼前的这景色完全是天造地设的,不必交两税和助役钱就能欣赏得到呀。
怎么样,同学们,初读这封书信有什么感受?是不是有点似懂非懂?一面感到苏轼的话好像说得很幽默、很有趣味,一面对于书信的内容又产生了不少疑问?
别着急,要想解决心中的疑问、真正读懂这封信,需要我们先做一番“知人论世”的功课——对苏轼的人生沉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苏轼在黄州时手书的《寒食诗》(局部)苏轼年轻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滟滪堆赋》。这篇文章真是对他自己人生际遇的生动写照——
滟滪堆,是长江里的一块大礁石。苏轼说:长江水从上游千里奔腾而来,一路上没遇见任何障碍阻拦,那江水志得意满,横冲直撞,仿佛一切都不在不在话下。到了瞿塘峡,水路突然变窄,滟滪堆兀立江心,迎面拦住了长江,就像一座孤城,挡住了百万大军的东行的去路。那江水怎肯低头,使尽浑身的解数要冲垮这座“孤城”,冲开一条通路。可是,“矢尽剑折”,无济于事——任凭你怎样冲击,那滟滪堆依旧巍然不动。长江水“打了败仗”,再没有一点骄矜之气了,从此“安行而不敢怒”。经过这一跌,长江水变得宽广了,平静了,豁达了。
滟滪堆,俗称燕窝石,位于长江瞿塘峡口。因航运障碍,1958年冬被炸除。青年苏轼,正像这上游的长江水,凭借着出众的才华,“行千里而未尝龃(jǔ)龉(yǔ)”,激浊扬清,挥斥方遒。直到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二岁的苏轼遇到了他人生命运中的“滟滪堆”——“乌台诗案”。
所谓“乌台诗案”,指的是朝廷中一些对苏轼心怀不满的“新进”官员抓住苏轼诗作中一些似是而非、语带讥讽的句子,诬陷他抨击新政,对朝廷不满。这些人刑讯逼供、罗织罪名,几乎把苏轼弄到了要被杀头的地步。苏轼在狱中寄诗给弟弟苏辙,说自己是“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釜命如鸡”,可见当时情况的危急。
所幸宋代有“不杀文臣”的制度,加上朝廷里正直官员的一再据理力争。苏轼总算逃过了一死,在第二年(1080年)被贬到黄州做一个无权的小官。
初到黄州时,苏轼生活境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从他写给往日同事的书信中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信中说:
黄州这地方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好在鱼稻薪炭的价钱不贵,很适合我这样的穷人居住。但老兄您是知道的,我一辈子从没有做过粗活,每月朝廷发给我的工资,转眼花光,并没有一分钱的积蓄。我现在住在寺庙的僧舍里,每天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倒是简便得很。但等我的妻儿来了也能都住在这僧舍吗?我的家眷现在都住在弟弟苏辙处(我这弟弟有七个女儿,债负山积,是一点也帮不上我的),只恐怕过不了一年半载,我就要有饥寒之忧了。(《与章子厚书》)
一代文豪,真是走到人生的绝路上来了。
为了解决生活的困乏,朋友帮苏轼租了一些官家废弃的营地来耕种——这片土地就是有名的“东坡”。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由此而来——黄州本是一座山城,四周冈峦起伏,这片东坡又被荒置得久了,早已成为了“茨棘瓦砾之场”,那一年又值大旱,从未做过活计的苏轼说自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东坡虽然被开垦出来了,却也一直打不上来什么粮食,苏轼好诙谐,他说自己在东坡种地,就像是从乌龟背上刮毛,可见所获极少。他还有一首《东坡》诗:“莫嫌荦(luò)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说自己走在东坡高低不平的道路上,最爱听竹杖与石头铿然相击的声音。不难想象,所谓东坡不过是山石上极薄的一层土。)
同学们,对苏轼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再来读读刚才提到了他在黄州时写给范子丰的书信——
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问范子丰新第园池,为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此时,你心里又涌起怎样的感受?——你或许会说:苏轼,可真是个乐观的人呀!在这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还能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在这坎坷荦确的“坡头路”上,还能说出这么幽默豁达的话语来!
“乐观”——确实是人们谈到苏轼时最常用的一个词。但我总觉得:不够!不够味,没有搔到痒处。让我们把这封信再好好地揣摩揣摩。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同学们,你怎么理解这文中的“闲者”?你觉得苏轼是一个“闲者”吗?似乎不是呀,苏轼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要为生计奔忙,这个“闲”字着落在何处呀?
要读懂这个“闲”字,我推荐大家再来读一篇苏轼在黄州时写成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非常有名,也许一些同学已经会背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正解衣欲睡,忽然看到皎洁的月光从门户外照射进来,顿时睡意全无,高兴地起身出门,到承天寺找好友张怀民一起分享这美妙的月色。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积水”里好像还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呢,不是啊,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可惜呀,缺少像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罢了。
“闲人”!——读了这篇文章,你又怎样理解这“闲人”二字?
“闲人”,就是能在寻常的,甚至是苦涩的生活中,发现美的人!
八十年前,有一位叫朱光潜的大学者,说过这样一番话:美感起于形相的直觉,不带实用的目的。一般人站在实用世界里,专心去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忘记了这个世界是可以当作一幅图画供人欣赏的。阿尔卑斯山谷里有一条汽车路上风景极好,路旁插着一个指路标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一般人在车水马龙的世界里,都像阿尔卑斯山下的汽车,趁着平路拼命向前跑;不过也有些比较幸运的人们偶尔能听“慢些走”的劝告,驻足流连一会儿,在这一驻脚之间,他应付阿尔卑斯山的态度就已完全变过,他原来只把它当作一个很好的开车兜风的地方,现在把它推远一点,当作一幅画来看。
能够把生活“推远一点,当作一幅来看”——这就是“闲人”。“闲”字在古代写作“閒”,是门缝中射入的一道月色。何夜无月,月亮总是挂在天上的,重要的是,你要打开你的心门,让着月光照到你的心里来。
在黄州时,苏轼写过一首《临江仙》词,前半阕是这样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yǐ)杖听江声。——如果真的能够“穿越”,我就要穿越到这一刻,和苏轼一起,坐在家门前的台阶上,看月亮,听江声。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