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的规模会有多大呢?最保守地估计,会有500亿个设备(包括我们人自身连到网络中),比较大胆地估计,能有上万亿的设备连入网,当然这其中很多是带有RFID的商品,在网上只是短暂停留。
相比之下,前两代互联网的规模就小得多。第一代互联网大约有10亿台计算机联入了网络,第二代大约有50亿个设备(包括计算机、手机和一些可穿戴式设备)。也就是说,从第一代到第二代,大约大了一个数量级,从第二代到第三代,还将大一个数量级。
这么多的设备,形成的经济规模是极为可观的,最保守地估计,也应该有今天电信市场规模的两倍,即7万亿美元以上。
那么,万物互联什么时候能够像今天移动互联网一样普及呢?我们还是从预先要求开始入手分析。今天,移动通信的技术和网速对它来讲都不是问题,今天的5G完全可以解决万物互联的通信问题。但是接下来有三个瓶颈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能耗足够低的处理器。今天的手机比PC的单位能耗性能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左右,如果按照这个要求设计IoT的芯片,需要把能耗降低十倍左右。
目前比较通行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设法降低芯片的工作电压,比如如果能从现在手机的3V(伏)降低到1V,就能节省90%左右的电量。另一个方法是用更专用的芯片取代目前较为通用的芯片。在这两方面,现在都有不错的进展。但是这还只是必要条件之一。
其次是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操作系统,将这么多设备管理好,这个目前还没有。
第三则是要有合适的商业模式,目前也没有找到。没有从商业上获得利润继续投入这个产业,它就很难快速发展。
由于现在的很多条件还不具备,因此万物互联的时代不会一天到来。
如果万物互联真的来了,谁将是下一个微软或者Google,英特尔或者ARM公司呢?目前还看不出苗头,不过从目前的技术准备来看,华为在通信标准和设备上有一定优势。而在处理器方面,反而是开发安卓系统的Google准备得最充分。
在控制了移动互联网的操作系统之后,Google就在布局IoT。它请来了RISC系统结构(今天手机使用的ARM芯片,用的就是RISC系统结构,关于它,大家可以阅读《Google方法论》)的发明人、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帕特森(David Patterson),负责了开源(芯片)设计项目(Open Source Design)。
它相当于是开源版的ARM,在此基础上,各个厂家可以设计自己的专业芯片。帕特森讲,现在谁加入到新一代芯片的设计上,谁就有可能获得图灵奖。目前已经有很多小的芯片设计公司在Google开源设计的基础上,在开发IoT的芯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