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地:探寻绛州贡院巷、七星坡、
钟鼓乐三楼的历史文化
调查人员:259班全体同学
探寻绛州古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第一站:行走在古香古色的贡院巷
贡院巷是古代招贤纳士的场所。由原省书协主席赵望进先生书写的“贡院巷”石匾三个字苍劲有力,雕刻在牌楼中央,寒门学子在这里可以鲤鱼跃龙门,报国之士能够在这里追寻梦想,当然范进中举恐怕也不是个例。新绛人值得炫耀的是,也有许多能吏廉臣与名家学者从这里走出。当年,被喻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北宋名臣、欧阳修的岳父薛奎,明代“一朝两尚书”的陶琰与韩重,“一门五进士”的陶家英才一定是在这里登榜成名;“贡院巷”左右两边石匾雕刻着“奉贤”与“习礼”,告诫人们当官应当为民为国,做人应当守礼守信。 石牌坊背面中央雕刻有“文昌”二字。文化自信是我们最基础最根本的自信,看着那两个大字我心中不仅燃起一股豪情,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绛州更是千年文化古城,走在贡院巷上,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青年学子在贡院里认真答题的场景。看见了无数学子在这里鲤鱼跃龙门成就一份事业,或撞的头破流血黯然离场。这里蕴藏着机遇,是幸福的起点或是黑暗的开始。
探寻绛州古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探寻绛州古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探寻绛州古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第二站:探寻清幽古朴的七星坡
七星坡,位于鼓楼和乐楼之间,始建于隋唐,青石板铺就,古代通往州衙必经之路,俗称“衙坡”,走在七星坡上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见了古时候绛州人们在七星坡上观看演出。
七星坡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吕洞宾参加东海群仙聚会归来,看到人杰地灵,藏龙卧虎的绛州地面气象暗淡,毫无生机,便轻挥手中拂尘撒下七颗宝石星。七星日夜散发出晶莹宝光,与天上群星隔空相映,绛州大地重现光彩。再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来了一个南方人,趁夜阑人静,蹑手蹑脚盗走了七颗宝星。七星坡从此光芒不再,徒有了虚名。不过他仍然是我们绛州古文明的一种标志。听着这个故事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时候七颗星石在夜晚放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绛州大地。
探寻绛州古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七星坡的奇特
虽不能断言现存七星坡上的七星位置与当年初建时完全一致,但其相互间的相对位置及其在坡面上的分布位置,应与初建时相差无几。经实地测绘,将天空中的大熊座(即北斗七星)与地嵌七星一一对应,同大熊星座绕北极星旋转的天象图相对照,发现七星坡所嵌星位恰于时令乞巧节(即农历七月七日)相逢。真的让人啧啧称奇!
探寻绛州古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第三站:聆听绛州三楼的故事
一、乐楼
三座楼成三角形,南面钟楼,北面数百米是鼓楼,七星坡下方是乐楼。乐楼之所以叫作乐楼,这是因为他是古代人们过节时表演的场所。乐楼座南面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檐插廊,台基高为2.5米,明间宽大,并出抱厦一间,屋顶当心间凸起,犹如0形制,据传上下可以同台唱戏。屋顶为硬山筒瓦顶。每逢每年的节日这里都是绛州城中人群聚集之地。乐楼前的七星坡上的台阶方便游客们观看表演。但是乐楼演戏不是给绛州人看的而是给城隍爷看的。表示对城隍爷的尊敬。直到现在我们也仍然能看见古时候表演留下的蛛丝马迹。
探寻绛州古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二、鼓楼
据碑记创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清均有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遗构。 鼓楼筑在七星坡顶端西侧,座西面东,在州府大堂的东南,基址宏大,砖石混砌而成,东西辟券洞门串通,楼身为三重檐,歇山顶,逐级相应收缩。底层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周围辟回廊,可以供游人四面了望,南观汾水如带,北望吕梁岚气氤氲,四周风光尽收眼底。二层、三层皆面宽三间,进深一间,二层也可以登高远望。在古代内设一面大鼓。每逢危急时刻就敲鼓提醒绛州居民警惕,是一个全能级的地方。
探寻绛州古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探寻绛州古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三、钟楼
最早为北宋乾德元年(963)所建,后因失火全部毁尽,又在废墟上重建,元、明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遗构,清代有修葺。该楼地势高峻,台基耸立,为正方形,楼身四面设有券洞门,嵌有四副石刻楹联,屋顶为十字歇山顶,剪边琉璃瓦饰。内悬金代万斤巨钟,为金天德大定年北关“天庆观”所铸,因铸造技术科学先进,钟声清脆、悦耳、宏亮,夜静可声闻数十里。这个巨型大钟让我想起了古时候大钟敲响人们起床劳动,欢声笑语的画面。
探寻绛州古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这一次社会实践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更多的了解到了古绛州的风情,收获很大。这些古建筑需要我们来保护。
探寻绛州古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