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学生时代时,老师让我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座右铭,当我还在傻傻地写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只见班里的学霸,刷刷几笔,很是潇洒的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语惊醒梦中人,除了感受到了那种浓浓的文学气息,还让我记住了这句话的出处—《楚辞》。自此,印象深刻,再难忘怀。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它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宋人黄伯思说,《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楚辞》在诗坛上开创了新的文体,而《楚辞·离骚》是屈原作品的灵魂诗篇,全篇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两千五百字,这篇诗歌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屈原自述生平,第二部分是求教先贤,第三部分是他的呼唤。
梁启超曾言:“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鲁迅先生读《楚辞》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闻一多则评论:“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苏东坡、陶渊明、李白、司马迁、曹雪芹也都是《楚辞》的粉丝。
在如此多之人都喜爱《楚辞》文化,并为之吸引和沉醉的背景下,复旦大学先秦文学教授、楚辞研究专家徐志啸著成《楚辞十讲》一书。
该书从楚辞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楚地文化、楚辞的代表人物研究、楚辞的代表作品研究等十个方面,对楚辞进行了通解。
可以说,他是站在更高的高度,用十堂文学课,让我们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地去享受《楚辞》的美妙。
一、《楚辞》真的很老
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楚辞》的由来,自然也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朝而成。
楚辞,之所以出现在楚地,与它“久远”的历史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息息相关。
作者认为,就历史背景来看:
首先,楚国由楚人而建,长期生活在南方的落后民族楚,前期并未受到外来文化的侵染,让它保有了自己民族的浓郁色彩和地方特色。后来,北方发展迅速,延伸至此,让这里受到北方的歧视、欺凌和征伐。从而,楚国人愤然而起,这使得楚辞的题材内容有了一定的联系。
再者,楚国的不断强大和明君的存在。楚国逐渐由弱变强,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征战四处,吞并诸侯小国,开疆拓土。强大起来的楚,不仅维持了自己的战争成果,“安抚”并“协助”好那些新吞并的小国。还把握住了周王室统治削弱,无暇顾及楚国迅猛发展的时机。
最后,多国文化的融合和社会的发展。楚国的强大,力求建立夷夏混一的大国,这让很多民族有了融合的契机,也有了文化交流贯通的可能,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自然积淀出了楚辞文化的产生。
作者还认为,就文化的发展来看:
楚国特有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屈原之所以能够创作出情感充沛的文学作品,完全是借助了大自然的“魅力”。郭沫若先生更是直接说:“屈原是产生在巫峡临近的人......他的文辞的雄浑、奇特而又清丽,恐怕也是受到了山水的影响。”
楚地物产富足,经济强盛。正因为楚地的土地广袤,物产丰富,才让楚文化的发展有了可能。而逐渐强大起来的楚国家,让楚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感情得以实现和满足。楚人的这种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自然也就能衍生出好的文学作品。
楚文化的蓬勃发展。在当代,由楚地出土的文物来看,铁器,铜器,生活用品,木工制品,琉璃器等等。种类众多,工艺精湛,绝对代表了当时楚国一定的国力,军事力量等。还有楚地出土的大量工艺品,也都反映了当时楚地的高度发展和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平。
还有,最为重要的,当时楚地文化典籍丰富,人才辈出。百里奚,范蠡、老子、鬼谷子以及屈原、宋玉、唐勒等,还有曾经居住过楚地的庄子、荀子。可谓人才济济,人杰地灵。
以上种种,我们有理由相信,“久远”的文化积累,时代背景的促进, 楚辞应用而生。
二、《楚辞》真的很美
“金相玉质,百世无双”,刘勰《文心雕龙·辩骚》中对《离骚》褒语不已。
楚辞的美,可以从大的两方面来看。
第一是外在美,它的外在美,在于它的辞藻的应用,以及它句式的运用上。《诗经》因篇幅及章句形式所限,多半是单纯简单地反复句,用以哀嚎和斥责,表达不满。而楚辞的篇幅加大,字数增多,表现手法多样。作者说它结构美、行文美、韵律美。这些可以说都是建立在文学作品的框架外在来看。
结构美,是指楚辞的篇幅宏大,它不同于《诗经》的篇幅短小,寥寥数句。《离骚》373句,《天问》374句。这么大篇幅的诗篇,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来看,都是属于比较大的了。篇幅宏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用更加充足的篇幅去表达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
行文美,是说楚辞的行文错综多变。就以自称之词为例,变化运用了五种称呼—余、吾、朕、予、我。这些词语的运用,每一个词是在不同的场合里用。这种用法,不仅让诗句不显得呆板单一,更使得词汇丰富了许多。当然,楚辞中的句式变换也是多变,让人美不暇接。
韵律美,更是楚辞的独特之处。“韵”在诗句中的位置多变,首韵、尾韵、交叉韵等等。还有屈原作品的“转韵”,“换韵”。更是楚辞的精妙之处。
第二,内在美。楚辞的内在美,是从它描述的情感来看,诗人将他的浓郁感情倾注其中,即有对诗人自己内心心理的描述,也有对外界,对历史的回顾、追溯。
诗人在描写这些感情时,或是细腻,或是直接。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拟,想象。还有借物咏志,借喻抒情。
内在美的第一步是寄情山水,远看是山,近看未必是山。主旨虽非是山水,却也展示了山水之美。第二步从山水自然,引申出社会、时代的矛盾冲突。文学的美,还有悲剧美,遗憾的美。楚辞中构造出的悲惨、壮烈,让这部文学作品,更加的增添了一种冲突美。这种美,是读者对于作品中人物遭遇不幸、死亡、牺牲等等,以及不得志,磨难,创伤,痛苦,抗争的情感的共鸣。是痛的,也是美的。
三、《楚辞》真的很正
央视的《典籍里的中国》《楚辞》播放时,有这样一段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屈原与彭咸大夫有这样一段对话,屈原问:“一定要坚持高洁吗,哪怕被放逐流放?”彭咸答:“怎能因世间泛起浊流,就同流合污呢?”
这段对话,出自《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很多时候,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受到自己周遭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随着社会阅历,以及人生经历了许多之后,我们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难以始终如一的坚守自己的本心,我们很可能会随波逐流,以为这样才能让自己真正的开心,和真正认清自己的本心。可楚辞给出了我们答案,坚持本心,不忘初心,这才是一个人始终应该坚持的。
而楚辞的本真,其实也是告诉人们要学会坚持,学会“修行”。
修行其一,是修己。就是严于律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愿依彭咸之遗则。”屈原就是这样,始终洁身自好,品德高洁,这是他的愿景,更是他的日常行为之准绳。
修行其二,是修他。不仅严于律己,更要用“好修”衡量和要求别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屈原也曾教育和培养过一批学生,他也曾殷切希望这些人能成为楚之栋梁之才。他同样对自己的君王也有着这样的要求,广开言路,亲贤能,明法度,国家才能昌盛,百姓才能安居,这也是一个明君所应该做到的。
修行其三,是修常。即将修行,当做一种日常,毕生“好修”,自始至终的“好修”。屈原是这样想的,自然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才会说:“虽九死其尤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
可见,楚辞其实“一身正气”,始终引导着人们向上,向前。
《楚辞》之美,真的还有很多很多,值得人们继续研习和深钻。
我想,《楚辞十讲》就是这样搭起了这样一座桥梁,让我们步入了文学的殿堂,置身其中,纵享美妙。其实,未来之路道阻且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当然,《楚辞十讲》里不只是“浪漫”,只是桥的这头是你,桥的那头是“经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