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著名书画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曲径能通幽,是人们行走在社会之上应当具

著名书画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曲径能通幽,是人们行走在社会之上应当具

作者: 京南文艺 | 来源:发表于2023-04-27 07:56 被阅读0次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2021年杨秀和教授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原文】

    7.12子曰:“富而可求也①,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①而:用法同“如",表示假设的连词。可求:可以求得,指道理上可以求得。

    ②执鞭之士:古代的天子、诸侯和官员出人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翻译】

    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合理求得,我还是做自己所爱好的事。”

    【解读】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富贵和道的关系问题。只要是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富有,但是必须符合道。

    【原文】

    7.13子之所慎.齐①,战,疾。

    【注释】

    ①齐:同“斋",古代祭祀之前,先要整洁身心,叫作斋戒。

    【翻译】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事有三件:斋戒,战争,疾病。

    【解读】

    孔子最谨慎的三件事

    在孔子看来,斋戒是否敬诚,关于神灵对人的态度,而战争和疾病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死。这三件事,都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不可不慎。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斋戒,其实就是孔子对于祭祀的谨慎,说到底还是出于对神或天命的敬畏。至于有没有人相信神明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大家清楚,人们祭祀神明,是出于敬畏之心。古人相信神的存在,孔子也不例外。他们认为,神有着主宰人命的巨大力量,能决定人类的繁衍生息和存续毁灭。对于这样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应该保持足够的敬畏。另外,孔子还认为斋戒本身也是一种内心的修养,是自我心灵的净化。认真谨慎地遵行斋戒之礼,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是战争。大家都知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仁、爱、和等价值系统。其中的仁爱思想就是热爱每一个人,既然如此,战争就不符合他的这种思想了。另外,孔子之所以想要恢复礼制,就是想恢复社会秩序,避免战争的发生。其后,他老人家不辞劳苦周游列国,广泛宣传仁道,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了消弭战争。孔子认为,在可战与可不战之间,最好选择不战。国与国之间如果产生矛盾,孔子则主张在礼制的框架内和平解决。各国都遵循共同认可的国际规则,以礼相待,因为和谐相处是孔子的理想。

    孔子希望消除战争,但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孔子也知道战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对待战争。关于这一点,孔子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慎战。战争的本质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就会对地域、资源、利益等展开激烈争夺。春秋时期,战争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一战下来,死伤万人已经非常常见。孔子心存仁爱,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爱互助,所以强烈反对战争,呼吁统治者不可轻率用兵。

    最后是疾病。孔子有贵生的思想,所以对关乎人命的疾病非常重视。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道德和事业都是建立在健康身体的基础上,如果失去生命,一切都不复存在。作为一个智者,孔子当然非常清楚,所以才强调重视疾病。其实,慎重地对待疾病就是养生问题。有些人对待自身的一些小病大多不以为然,这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对待疾病采取谨慎的态度,关注健康问题,才符合珍惜生命的仁道。关于这一点,孔子本人做得非常好。我们知道,当时社会上的平均寿命大概是在三四十岁,而孔子竟然活到了七十三岁,绝对可以算作高寿。注重养生,慎重地对待疾病,乃是他能长寿的重要原因。

    【原文】

    7.14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②。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注释】

    ①《韶》:相传是大舜时的乐章。

    ②三月:很长时间。“三”是虚数。

    【翻译】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叹道:“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解读】

    孔子的音乐素养相当高,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有着穿越时空的感召力,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灵,修养心性。

    《韶》乐是赞美舜的乐章,是当时的经典古乐。孔子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同时也表明了孔子对于音乐教化的重视。

    【原文】

    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①?”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注释】

    ①为(wèi):帮助,赞成。卫君.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亡晋国。灵公死,辄为君。晋国想借把蒯聩送回之机攻打卫国,被卫国抵御,蒯聩也被拒绝归国。这种情势客观上造成蒯聩与辄父子争夺君位的印象,与伯夷、叔齐互相推让君位恰成对比。子贡引以发问,试探孔子对卫出公辄的态度。

    【翻译】

    冉有说:“老师会赞成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问老师吧。”子贡进入孔子房中,问道:“伯夷和叔齐是怎样的人呢?”孔子说:“他们是古代贤人啊。”子贡说:“他们会有怨悔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怎么会有怨悔呢?”子贡走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赞成卫国国君的。”

    【解读】

    曲径能通幽

    曲径能通幽,这是人们行走在社会之上应当具备的一项技能。在这个社会上,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直接表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摸清别人对此事的真实看法,就需要另辟蹊径,绕个弯子将问题解决掉。

    冉有是很聪明的,他想打听孔子对于卫国之乱的态度,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问。于是,他便找到了子贡。但是,子贡则是更聪明,冉有不敢当面向孔子提的事,他也不去直接问,而是转了个弯,问了个关于伯夷、叔齐的问题,并通过孔子的回答,推断出孔子是不会帮助卫君的。子贡的问题看似与冉有所求无关,但是大家只要仔细分析一下,便可得知其中的窍门,这就是子贡解决问题的高明之处。

    对此,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说孔子可能只是就事论事,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子贡的言外之意,即便这种结果只是子贡的猜测,他也有着正当的理由说服冉有相信他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孔子谈论伯夷和叔齐的贤道并非只有一次,子贡等人怎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何况,子贡又是在卫国国君父子争权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孔子又怎会不知他是另有所指。而且,为了求证明白,还在最后又加了句“怨乎”,这与直接问孔子“愿不愿意帮助卫君”的效果差不多。

    另外,我们退一步讲,假设孔子没有意识到子贡此问的动机,那么子贡也能通过孔子的回答,推测出孔子的真实意图。因为,孔子的回答中隐藏着一条原则,要帮忙的话,他也要帮“求仁”之人,像卫君父子这样违背礼制精神,为争夺君位大打出手的人,孔子是不会前去帮忙的。这两种情况,无论是哪一种,子贡都能了解到夫子的真实心意。

    明嘉靖年间,有个叫李乐的官员,为人刚直。在一次议事的时候,他把嘉靖帝给惹火了。皇帝大怒,当即下旨用封条将李乐的嘴巴给封起来,并威胁众官员谁也不许将封条揭去。这样一来,无异于间接地判了李乐死罪。就在此时,有个官员站了出来,他走到李乐面前,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通责骂,最后还狠狠地给了李乐两个耳光。当时,在场的人大都莫名其妙,有的人还很鄙视这名“落井下石”的官员。但随着他的耳光,李乐嘴上的封条被打断了,众人这才明白他的真意,报以会心一笑。看到这种情况,嘉靖也是无可奈何,便顺坡下驴,饶了李乐一命。试想一下,倘若此人当时不顾情势,犯颜“直”谏,恐怕他也不会有好果子吃。但是,他却没有那么做,而是采用了曲线救人的方式,巧妙地将李乐从鬼门关给拉回来,这就是曲径能通幽的智慧。

    大家在与人交际的时候,就应多像子贡学习。对于有些事情,硬着来是不行的,要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得多转几个圈子,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千万不能一根竿子捅到底,应当多做曲线运动,懂得“曲径通幽”的艺术,这样办起事来能免去不少的麻烦。

    【原文】

    7.16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而枕之②,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吃。名词用作动词。疏食.糙米饭。

    ②肱(gōng).胳膊。

    【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解读】

    这一章孔子表明的是自己对于人生快乐的理解,再次申明了自己坚持以仁义为主体的理想。孔子提倡“安贫”,是为了“乐道”,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生活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的。同时,他还提出,不义的富贵荣华,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自己是不会追求的。

    【原文】

    7.17子曰:“加我数年①,五十以学《易》②,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

    ①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

    ②《易》:《易经》,又称《周易》的书,其中卦辞和爻辞是孔子以前的作品,古代一部用以占筮(卜卦)

    【翻译】

    孔子说:“给我增加几年的寿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解读】

    活到老,学到老

    晋国的国君晋平公对乐师师旷说:“我很想学习,但今年已经70岁了,怕是迟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

    晋平公白了他一眼,不满地说:“哪有臣子戏弄他的国君的?”

    师旷眼睛看不见,说:“盲臣哪里敢戏弄国君!我是听说,少年时喜欢学习,效果如同早晨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效果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效果好像蜡烛发出的亮光。在烛光中行走与在昏暗中摸索,哪一个好呢?”

    晋平公点头道:“说得好!”

    这是我国传统历史中活到老、学到老的故事。

    年龄并不能成为阻碍学习的理由,相反,真正的情况很可能是,当经验和知识不断积累到一定时候,个人的创造力会产生再一次的爆发,这也是为什么众多大师都在晚年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重要原因。

    【原文】

    7.18子所雅言①,《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注释】

    ①雅言:古代西周人的语言,即标准语,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

    【翻译】

    孔子有用雅言的时候,读《诗经》《尚书》和执行礼事,都用雅言。

    【解读】

    此章是就孔子从事主要活动所用的语言来说明孔子对于文明传统的尊重。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语言不统一,各有方言。雅言是中夏通用的语言,类似于今天的普通话,是正音。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工具,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征,孔子对此是非常尊重的,在讲述《诗经》、《尚书》或者行礼时都用雅言,便于阐发本义,倡导传统文化和道德。后世曾经想把中国语文拼音化,不但不可行,从文化自尊上也应该好好向孔子学习。

    【原文】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①,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②.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③。”

    【注释】

    ①叶(shè)公.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有古叶城。

    ②奚(xī):何,为什么'怎么。

    ③云尔:云,如此。尔,同“耳",而已。

    【翻译】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

    【解读】

    不断充实自己

    对于人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孔子的眼中,只有努力学习求知、不断地充实自己,才是人生之中最大的快乐。这种快乐,可以让他冲淡对吃饭睡觉这等事情的兴趣,也不会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产生忧愁,甚至连自己的年岁都可以忽略。可以说,孔子的一生都很充实,因为他每时每刻都在进步着。

    孔子在此前曾多次提到自己是个好学的人,而且,他所掌握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比较深奥的学问,是一些很难理解的东西,若是没有经过发奋的学习,是很难熟练掌握的。孔子的好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为了证“道”,他曾不远千里跑去洛阳求教于老子。偶然在齐听到《韶》乐,就深深地沉浸到其美妙之中,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对此,他都是一种自觉的投入,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乐趣,充实了心灵。

    孔子之后,好学成为中国一个优良传统,乐学者历代不乏其人。汉代大儒董仲舒在年轻时为了能够专心的学习,谢绝了一切的社交活动,甚至还将自己的书房给围了起来,几乎与外界隔断了联系。而且,董仲舒还不知疲倦地终日诵读,偶有所得便奋笔疾书,过得悠哉乐哉。他这次“闭关”有三年的时间,可在他看来只是几个昼夜而已,对于外界的变化竟浑然不觉。后来,他在罢官之后,为了能让自己在学问上更进一步,就再一次进行了“闭关”,此次竟然长达十七年。在此期间,他完全忽略了时间的存在,不但对《春秋公羊传》有了更加精深的理解,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为后世留下了《春秋繁露》的巨著,更被后人视为“汉代孔子”。

    也许有人会问,孔子“乐以忘忧”的“乐”在何处呢?“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孔子看来,不仅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而且通过不断地学习也能给人带来无穷尽的欢乐。因为,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便你的内心有着一丝的忧愁和空虚,也会被学习所带来的乐趣给冲淡和改变。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知识也是无穷尽的,虽然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但这并不能成为求学路上的障碍。只有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做到“发愤忘食”的地步,“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才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即便是在他步入晚年之后依然如故。

    在如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中,人们更加需要通过学习快速地给自己定好位,通过汲取大量的精神食粮,填补自身心灵上的空虚,找寻属于自己的快乐。倘若稍有懈怠,就有可能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缀。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并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

    2011年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编写《海淀诗词》一部。2013畅春斋主杨秀和编写《晓阳书画》一部。同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中国邮政《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集邮》三部。2014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在瀚海当代拍卖会一副价格以13000元成交,2015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瀚海当代拍卖一副价格以23000元成交。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参与义卖,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三尺大公鸡价格4000元,四尺对开四字吉祥语价格10000元。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喜爱,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价拍卖中,进入全国20各省市爱好者收藏家收藏。一部分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被日本、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和老舍茶馆及企业家所收藏。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宾礼书画家,杨秀和教授还是瑞典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客座教授,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高级学术顾问。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作品获国际英伦奖;亚洲艺术樱花奖;法国卢浮宫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特别成就奖;2015年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美术类金奖等诸多奖项。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又归于虚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著名书画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曲径能通幽,是人们行走在社会之上应当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cy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