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这本书共有五大章节,分别是高手的暗箱、高手战略、联机学习、破局思维、内在修炼,300多页的一本书,每个章节都戳中痛点,从翻开目录的那刻起,就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浑然不觉时光的存在。
1
以往的读书方法是从第一页开始阅读,按部就班,像是为了读完才被迫开始,这导致了大量书籍的打开率都处于极低的状态,甚至有些新书从未翻阅过,刚刚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按照书中所述方法,再次阅读《跃迁》,自觉在认知效率的提升上有了进步,整本书读完,脑中映现出来一个清晰完整的逻辑架构图。
在这个终身学习时代,人人都是终身学习者,人与人之前比拼的不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在学习前,要想明白为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和如何兑现才是重要的。
在联机学习这一章节中,对于作者重点提到的功利读书法,深以为然,知道的越多,越是感到无知,身处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的知识,即使一天24小时全部拿来学习,依然远远落后于信息的更新速度。
2
在微信刚兴起时,陆续关注了几个公众号,中午时间都花在跟随公众号文章的更新上,这成了每日功课,而大半年时间过去,自己的认知水平依然停留在最初,没有丝毫改变,在阅读的快感过后,更多的是陷入焦虑不安的情绪,所谓的爆款文章能够感知你的情绪,戳中你的痛点,但却对于你的问题没有一点助力,就好像是煮了一大锅浓浓的鸡汤,却没有给你一把勺子,看着干着急。
焦虑过后,果断止损。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爆款文中获取的信息,都是加工过多遍的三四五手信息,这就等同于别人咀嚼过的口香糖,早就没有了最初的味道,如果要提升认知效率,只有站在知识源头,才可能是最新的。
《跃迁》中提到一二三四手信息的区别,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温习一遍。
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四手信息:处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述。
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可能是四手以后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接触久了以后,很多人会失去鉴别一手信息的能力,这就直接导致了认知效率低下。想想看,如果照此长久下去,是多么可怕,明明都有一颗聪颖的大脑,却被自己塑造成了机械反应,长跑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赛事,根本没有上场的机会。
在知识时代,最好的方式是辨别一二三四手信息,走向知识的源头,并与在知识源头的人站在一起,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创造知识的人。
那么,是否提升了认知效率,就成为为高手了呢?
2、
我们过往的学习方式大多是学习加思考的单机模式,而在互联时代,这种模式带来的可能是效率的低下,而联机社交学习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跃迁》给出的答案是,提高认知效率固然是一条勇猛精进之路,它能让我们很快学有所成,获得值得的回报,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但真正的高手却不止步于此,他们会看透知识背后的更底层价值,借助规律,放大投入,达成跃迁。
怎样联机学习?作者提供了四个步骤:
(1)先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
(2)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
(3)重复前两步,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
(4)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跃迁。
书中还提到学习的三种思路,自学者是遇到问题自己找答案,联机学习者是和同行交流、用答案换答案,跨界联机学习者是跨行学习交流、用答案换答案。对照以下问题,看看你是哪一种思路?
遇到问题,苦思:“这可怎么办”想一晚上不得;
遇到问题,找书:“哪里有答案”?开始通过网络、书来找资料;
遇到问题、找人:“谁最有可能知道这个答案?在这之前我要准备什么?”然后准备沟通,提高高质量的问题。
一年前,我属于第一种类型,遇到任何问题,先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后引发各种慌乱纠结,正是应了那句话,晚上想路千万条,早上醒来走原路,问题缠身,心思沉重,在负向循环中无法脱身。后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所遇到的任何问题,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答案一定在某种书中,这句话带来了神奇的效果,这一年,翻阅了大量书籍,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问题得到逐一解决,现在的我属于第二种类型,遇到问题,开始从书中找寻答案,按照作者的思考,更有效的方式是找人,但我的想法是,先从不做伸手党开始,能在书中或者网络上找到答案的问题,绝不麻烦别人。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如果某些问题一定找高手才能解决,我们需要做的可能是首先学会提出一个好问题。
3、问题比答案更有效
生而有崖,学海无涯。我们学习的速度,跟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这也是产生焦虑的根源。《跃迁》这本书提出通过列“问题树”的方式解决问题,观点新颖独到。真正串联一个个知识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场景问题,终身学习者很容易陷入为学习而学习的窘境,我们需要一颗“问题树”,和知识树不同,问题树依托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来展开,做个终生提问者可能比终生学习者更有效。
当遇到问题时,可以试着用以下四点来提问:
(1)我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2)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3)我们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障碍?
(4)我们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这四个问题中,会不断出现很多关键词,指向各个领域,每个领域又会产生新的关键词,然后生长成一颗关于这个问题的“问题树”。
翻开印象笔记必读书籍文件夹,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罗列的书单,有些读过,浅尝辄止,大多没有读过,每次翻开这张清单,都会有一股焦虑的情绪袭来,这些必读清单给我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根本没有精力去读,即使读了也没有实践的动力。
作者说,相对于罗列书单,一个问题清单也许更加有趣和有力。这个问题清单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你可以一股脑地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列上去,然后用相关性和好奇心两个指标来给自己分类。不列书单改列问题清单,从解决问题入手,假装写本书,作者提供了5个绝佳的思考角度。
(1)证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2)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
(3)联系: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和模式?我们以前在哪儿见过这种模式?
(4)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5)相关;它为什么重要?
随着初始问题一个个解决,新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多,但是自己的问题也在逐渐聚焦,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进入更深一度的思考模式,逐渐养成一种深入思考能力,一旦具备这个关键能力,问题也终将不再是阻碍,最终我们可能会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IPO。
4、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写作是我的职业,咨询是我的实验室,他自己还是商学院的讲师,这是一种高效的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个人商业模式,作者在书中提到,所有的知识生产者,都需要打造自己的知识IPO,设计自己的知识IPO。
(1)你必须由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入手;
(2)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
(3)输出倒逼输入。
通过一篇读书笔记的输出,的确不容易面面俱到,从1000字写到2000字再到3000字,成了长篇累牍,化繁为简表述为一段话就是,在知识大爆炸时代,我们要学会站在知识源头,萃取知识晶体,要学会联机学习,用一块晶体换回来更多晶体,要学会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创造自己的问题树,要学会用知识IPO让知识变成价值,以上这些内容连在一起,就构建出了一个自下而上的知识体系,并且是让知识产生价值的完整体系,这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