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湖南省政府生态轴调研分析

湖南省政府生态轴调研分析

作者: 裕祺 | 来源:发表于2019-10-24 13:17 被阅读0次

现状基础资料及相关背景资料

基地地理区位

生态景观轴北起省政府正大门前的湘府西路,南至由东北往西南延伸的新姚南路,全长大约1.5公里,宽为80米。从北往南分别与杉木冲路、桂花路和乌塘路等4条东西向干道相交。

生态轴不仅是省政府的形象,同时它的周边还有“三馆一中心”等公共性场馆建筑,因此基地的地理区位十分显赫。

设计理念

整个项目包括一个公园(建设中)及一条轴线(生态轴),这两块基地穿过一座由城市设计主导的桥梁,相互联系在一起。景观设计首先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和保护原有的丘陵地貌和植被,空间设计如何将轴线的规则形态和现状自然元素相融合。LDG在设计中力求保留原有的山体和乔木,只在局部地区稍作修改,以实现最大的绿量。其次用时间和地域传统两条线索来彰显文化,通过结合“水清木华”的自然格局来营造公园“文化山水”的特色。轴线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城市道路下穿以达到人车分流的效果,有效地将景观轴南北贯通,同时以山涧水溪为景观特色,形成整体和连续的景观体验。

据相关设计专家透露,省府景观轴和新世纪文化公园设计依据时间(楚-湖湘-盛)和特色(芙蓉-材-惟)两条线索,它们共同构成了“楚”、“湖湘”、“盛”、“芙蓉”、“材”、“惟”6大文化特色景点,景观轴上的各类雕塑和绿化小品设置,都按6大文化主题设计。景观轴南北两端建较大的形态广场,在芙蓉南路和湘府西路建较宽的通道通往景观轴。

设计特点

1.“三馆一中心”

正在建设之中的“三馆一中心”(省群众艺术馆、省地质博物馆、省科技馆和省青少年活动中心)伴随在湘府景观轴两侧。从总体上看,对景观轴起着协调和陪衬作用。

“三馆一中心”是围绕文化公园的四个主体建筑,而与公园关系最为密切的要数地质博物馆和科技馆。省地质博物馆和省科技馆位于新世纪文化公园东南侧,依托原有山体而建,因建筑错落于地势较高的区域,而山丘地貌的自然景色中也有许多高地,动工建设时,须通过高架的景观桥或视觉通廊将两馆建筑与公园内的休闲建筑联系起来,并穿越水剧场、山丘林地、广场,创造新的景观视觉效果。公园的西侧为正在建设之中的省青少年活动中心,西南侧为正在建设中的省群众艺术馆。

2.珍贵林木

位于省政府机关大院以南的省府景观中轴线宽80米,长约1公里。“在省府生态景观轴工程中,众多珍贵林木的‘加盟’成为最大的特色。”据该工程施工方湖南星沙建筑有限公司董事会总监杨国泉介绍,为了打造全新的城中绿色景观带,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的省府生态景观轴中,绿化林带就达6万平方米。为体现自然形态,这些林带90%为全冠乔木,另有部分灌木。

引进的林木中有金弹子、无患子、十大功劳等数十种珍贵乔木,并根据不同的景观分别栽种了芭蕉、竹子、爬山虎等不同形态的植被,“在景观轴打造一片层次丰富、四季分明的林带,形成一个自然氧吧”。

3.自然溪流区

除了绿意盎然的树木,贯穿整个景观轴的水系也成为一大生态亮点。

据该项目现场负责人李翔介绍,该工程中既有垂直而下净宽22米的大跌水景观,也有700余米长蜿蜒不绝的自然溪流区,还有随处可见的水喷、旱喷等小型水域。“流动的水域将成为整个景观轴的活力带”。

主体已经基本竣工的大跌水由上下两个水池构成,流程全长为100米,跌水净宽22米。“气势如虹的水瀑将从跌水台不同组合的自然景石间跌落,配之以众多夜间灯光点缀,水瀑将美轮美奂。”李翔说。

4.雕塑群

根据设计,景观轴还将设置多处蕴含湖湘特色的雕塑景观,包括名人园、“长沙十七最”地面浮雕群、“星城四宝”雕刻,以及一座高达21米的组雕,南端广场两侧还将设两座自然景观雕塑。景观轴内还将安装直饮水系统、电话亭、自助售货机、卫生间等配套设施。

场地调研分析

基地与周边环境

生态景观轴北起省政府正大门前的湘府西路,南至由东北往西南延伸的新姚南路,全长大约1.5公里,宽为80米。从北往南分别与杉木冲路、桂花路和乌塘路等4条东西向干道相交。生态轴北面是省政府的正大门,周边有“三馆一中心”等公共性场馆建筑,西边是高档别墅群,东边仍在建设中。

从地势上看,生态轴比两侧区域要高出许多,而且地形有一定的起伏。现状来看,设计师保护了原有的丘陵地貌和植被,用巧妙的空间设计将轴线的规则形态和现状自然元素融合起来,使得生态轴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没有明显的突兀感。

使用对象

主要为附近的居民,时常有青少年和幼儿园来组织活动,亦有晨起长跑的市民,有散步交流的朋友;另外,由于施工没有全部完成,有一些施工和管理人员;此外,每天也有不少各个地方的人来考察实习,当然还有我们学院去测量和完成作业的同学们……

造园要素

生态轴基本具备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四大要素:

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在生态轴先导区的后方,拾级而上,是一个小山包,上面密植了各种树木,穿梭于丛林,颇有野趣。在古典园林中,造山手法多种多样。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理池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

毋庸置疑,贯穿整个景观轴的水系也是生态轴的一大生态亮点。这里既有垂直而下净宽22米的大跌水景观,也有700余米长蜿蜒不绝的自然溪流区,还有……流动的水域成为了整个景观轴的活力带:自然溪流区蜿蜒长达700余米,水边造景极佳;水喷、旱喷等小型水域亦随处可见;在玻璃栈道区域设的大跌水由上下两个水池构成,流程全长为100米,跌水净宽22米,气势如虹的水瀑将从跌水台不同组合的自然景石间跌落,配之以众多夜间灯光点缀,水瀑美轮美奂。

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三讲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古树名木对创造园林气氛非常重要。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

众多珍贵林木的加盟是生态轴最大的特色。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的省府生态景观轴中,绿化林带就达6万平方米。为体现自然形态,这些林带90%为全冠乔木,而且大量使用丛生树木来提高观赏效果,用绿色支撑起了全新的城中绿色景观带。

建筑

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古典园林里通常都是一个主体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建筑,中间用廊连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体。这种手法,能够突出主体建筑,强化主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还有助于造成景观,其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兼而有之。

生态轴中,建筑不作为主体,处于零星分布的状态。它们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功能效果。如先导区的文化长廊既是文化展示又能遮风避雨,中段的景观亭,既是歇脚的地方,又可以在高处观赏自然溪流的景观。此外,还有一些公共管理建筑,以及卫生间等等。

造景手段

在园林绿地中,因借自然、模仿自然、组织创造供人游览观赏的景色谓之造景。生态轴的造景,体现了古典园林造景中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安排主景

主景的安排在造园中是第一位的。生态轴的主景塑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体升高:主体升高,可产生仰视观赏效果,并可以蓝天、远山为背景,使主体的造型轮廓突出鲜明,不受或少受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生态轴整体本身就比两侧要高出许多,可见它就是这一带的主景;生态轴内,观景亭比溪流抬高,玻璃栈道高于跌水,都是很好的例子。

⑵在轴线端点、视线焦点处:一条轴线的端点或几条轴线的交点常有较强的变现力。故常把主景布置在轴线的端点或几条轴线的交点上。譬如,做成湖南省地图形状的水池位于生态轴的中轴线上,作为入口主景的视觉焦点;自然溪流位于整个生态轴的轴心线上;广场上的树阵和座椅均匀分布在轴线两侧。

(3)渐变法:在园林景物的布局上,采取渐变的方法,从低到高,逐步升级,由次景到主景,级级引人入胜。从地质博物馆附近的入口进入,地势层层增高,经过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景观流线,将人们引入生态轴层层的景观格局中去。

前景处理

在风景园林立体画面构图的前面用框景、夹景、漏景、添景等手法处理,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其中生态轴主要运用了如下手法:

1、框景

是在园林中用门、窗、树木、山洞等来框取另一个空间的优美景色。主要目的是把人的视线引到景框之内,故称框景:入口框景、端头框景、流动框景以及镜游框景。框景顾名思义,框景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同一幅画。 在竹丛处有一个不引人注目的五角星形漏窗,采用框景手法将远处的景物尽收画框之中(但是远处还没建好,还是挖掘机orz)

2、夹景

以树、山、建筑等将轴线两侧贫乏景观加以屏障,从而形成左右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景观。这种手法在生态轴随处可见,广义来说比较密的林荫道,如生态轴的慢行跑道,都可以算作运用这种手法。这样可以塑造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来。

3、添景

是在主景前面加植花草、树木或铺山石等,使主景具有丰富的层次感。这种手法十分常见。生态轴实现的绿量最大化,一方面是无价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也是多层次的园林景观。

在这里,水和桥是景观主体,被大量且多层次的绿色围绕着

4、分景

中国园林以深邃含蓄、曲折多变而闻名于世,究其原因不外乎园林空间的分隔与组合。所谓分景就是以山水、植物、建筑及小品等在某种程度上隔断视线或通道,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岛中有岛的境界。分景的作用在于增加景色的量和质,使园景虚实变换,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分景可以把游人的注意力缩小到一定空间范围内,使其能集中精神细致观赏,分景依功能与景观效果的不同,可分为障景与隔景。

障景:障景也称抑景。在园林中起着抑制游人视线的作用,是引导游人转变方向的屏障景物。它能欲扬先抑,增强空间景物感染力。障景往往用于园林入口自成一景,位于园林景观的序幕,增加园林空间层次,将园中佳景加以隐障,达到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障景因材料不同可分为山石障、院落障、影壁障、树丛、树群或数者结合。

生态轴轴线狭长,很难一眼望到底,其中最重要的手法就是障景。因为太过普遍,不便一一列举了。

此处我们只能窥见一根石柱,但那边其实是一个景观石群,障景给游人留下了神秘感

隔景:以虚隔、实隔等形式将园林绿地分隔为若干空间的景物,称为隔景。隔景的材料有各种形式的围墙、建筑、植物、假山、堤岛、水面等。隔景的方式有实隔、虚隔和虚实相隔。生态轴中有不少虚实相隔:游人视线有断有续地从一个空间透入另一个空间——在两侧行进时,断断续续可以看见中央的景色。

5、借景

所谓借景就是将视线所及范围内的美景,组织到园内或景区内,以丰富园林景色,扩大园林空间。“借景”是我国古代国林造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根据造景的需要,有选择地将本空间以外的景色组织进来,突然区域空间范围甚至整个园林的界墙的限制,扩大了园林的空间,使景色画面构图生动,层次丰富,园里园外,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显然伴随在湘府景观轴两侧的“三馆一中心”(省群众艺术馆、省地质博物馆、省科技馆和省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了对生态轴起协调和陪衬作用借景。此外,生态轴内的鸟语花香属于“借声”“借香”,四季有景也可以视为“借天时”

深层次艺术内涵

此处了解的不多,道听途说了几个:

一处角落种了11丛竹子,中间一个树池有两根竹子,视为“二十一”,象征二十一世纪;

五角星漏窗含报国之志;

一处地块,种了一棵大石榴树,旁边又种了一颗杨梅树,意为“‘留’下来就‘扬眉’吐气了”

场地细节

不足之处及可行性局部改造方案

①没有对其中的内涵做出深刻的揭示

②有的小品纯粹是堆砌,没有实在的作用,如竹阵边上的一个不规则五角星的景窗,很难观赏到且一般人不明含义

③水体营造采用自然式,但是水源却主要来自自来水供给,显得生态轴不够“生态”

④很多场所的设置未起到实在效用。如慢行跑道一侧设置的座椅,看似人性化,然而此处飞虫较多且时常沾上鸟屎,清洁费人力而且无人去使用,则显得有些浪费

局部改造方案见后附图

结语

生态轴不同于古典园林,它的地块狭长,占地面积较大,范围广,属于公共空间;但是生态轴的造景手法多来源于古典园林,如框景、夹景、添景、分景、借景等。只要我们用古典园林的视角去分析,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这对我们专业技能的掌握是很有帮助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湖南省政府生态轴调研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gn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