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护身符著名央视主持人朱迅在《我一路都在循着父亲的脚印》一文里写到:感谢父母,他们没有能力给我钱,而培养了我应对生活所需要的品格、意志和赚钱的能力。女孩要对金钱、物质、欲求有足够自制力,要为自己未来负责。
这是朱迅回忆17岁日本留学时为赚取学费和房租,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扫厕所。正如她在文中所说一样“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更没有人知道我父母其实就在身边。我不敢说,父亲就是当时新华社东京分社社长。”
这是朱迅自己选择的倔强和骄傲。对于她来说无论是打扫厕所,还是洗盘子,她始终怀有良好的愿望与梦想。

儿时,我也如同朱迅的童年一般,对父亲的记忆停留在每年的夏收之季和春节之时。
父亲也曾缺席我成长过程中很多重要的时刻,十多年的外出工作,让我对父亲的认识由模糊到逐渐理解。
农忙的日子快到的时候,也是父亲归来的日子。我和哥哥,弟弟每天掰着手指数算剩余日子,过去一天,我就从小本上划掉一天,直到父亲真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那个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着父亲从他的背包里变戏法似的掏出很多好吃的来,特别是看到有桃子和李子的时候,兄妹3个围着父亲,看看父亲又看看他的背包,尽管父亲说让我们去吃那些,但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去拿。
每当这个时候,父亲的眼角总是有些潮气。父亲言语不多,但每次回来总是会替我们干很多家务活。母亲认为父亲会惯坏我们,父亲总是说,“家是讲情放爱的地方,而非讲理的地儿”。
《道德经》中有句话“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父亲也是这样言传身教的影响着我。
2013年春节过后,那时我正好24岁,人生中的第二个本命年,也是非常不顺心的一年。
我要启程外出工作。天公不作美,雪花特别大,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父亲执意要送我上火车。一路上所有的行李都是父亲帮我拿着,我还跟小时候一样静静地走在他的身后,跟着父亲前行。
洁白的雪花飞满天,大雪覆盖着我的脚印,而我清晰的记得哪个是父亲的足迹,顺着父亲的脚印准能稳妥的行走。

临行之前父亲几次话都到嘴边但都没能说出来,我明白他是担心我一个女孩子孤身在外,忧心我的安危。列车开动了,父亲站在窗户外边大声地说“好好工作,坚持学习,在外照顾好自己,想家了就回来”。
挥手告别父亲后,我已是涕不成声。原来父亲是理解我的心声,他懂我的追求,支持我的选择。

父亲一辈子最大的遗憾便是因文革中断了学业,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自学成了那个年代的全能型工匠。任何材料在父亲的手里经过雕琢都会成为一件实用的物品。
父亲很少命令我们做什么,但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态度很严肃。父亲告诉我们“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要活到老学到老”。
父亲的很多话直到我步入社会,工作之后才有了新的理解。拿学习这件事来说,学习的本质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学习的内容不局限于书本知识。
父亲常说“社会是一所大学”,的确如此,只有历经几番洗礼,成长的感触才会记忆深刻。2014年我被公司管理层破格提拔为主管岗位,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工作压力及各方关系的处理,有段时间,工作进展困难重重,几度都曾想放弃,当个逃兵,远离这个战场。
终于在一个晚上,给家里打了电话,所有的委屈和不堪全部在电话中传达给了父母。我原以为父母会说让我回来,恰恰相反,父亲没这个意思,他只是说“人在上楼梯的时候第一个台阶是最容易上去,紧接着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等等,但最难的是最后几个台阶,倘若上不去,那就意味着上边的美景于你无缘”。
五六年时间的变化,我也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言语深情。人生的坎,向来都是需要跨越,越过一道便会迎来另一个崭新的局面。
原来这就是父亲的爱,纯粹而深情。他的爱,我的护身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