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娱乐圈
格力的三堂创业课

格力的三堂创业课

作者: e12644a39aa7 | 来源:发表于2018-06-26 10:20 被阅读2次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发布的《2015年全球主要商品与服务市场份额调查》显示,中国家用空调企业,该年曾向全世界出口 7.3 亿台空调,其中格力出货量超过 1.7 亿台,约占国内制冷产品 1/4 的“江山”,高居行业的榜首。

    1987年,格力电器的前身——珠海市海利冷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时,这家公司位于拱北将军山下北岭的一片荒地上,靠着 10 万元的资金艰难起步。但由于经营不善,该公司一度只能依靠关口倒卖香烟所得,勉强支付工人的工资。

    随着朱江洪调任该厂的厂长,格力电器才走上了正轨,直到董明珠的加入,格力电器才得以真正地壮大。可以说,朱江洪和董明珠就是格力公司的灵魂,朱江洪加董明珠的“双珠(朱)”格局,就是格力电器成功的骨架。

    董明珠出生于“六朝古都”南京。在36 岁之前,丝毫也看不出她与此城的“王气”有任何关系。36 岁之后,董明珠了加入了格力电器,她从一个微小的营销员干起,竟开创了一个雄霸世界的格力电器王国。

    格力电器的成功之路并非难以复制,董明珠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她走过的道路,就是可供职场年轻人借鉴的创业图,她取得成功的经验,就是职场经理人学习的好教材。

    一,树立目标

    乔·布朗说:“一次挑战就是向自己和他人证明你能力的一次机会 。

    朱江洪来到了安徽,在合肥几家大型家电卖场转下来,令他欣喜的是,卖场里面的格力空调销售顺畅,虽然暂时没有超过“春兰”和“华宝”,但已经渐成三足鼎立的可喜局面。

    朱江洪觉得董明珠是一个人才,如果好好培养,绝对可堪大任。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他试探性地问道:“小董,有一个更重要的空调市场等着你去开拓,如果我将你从安徽调往江苏,你不会有意见吧?”

    朱江洪提出了异地开拓的想法后,本以为董明珠会拒绝,至少也要提出第二年安徽市场空调销售的分成问题,但董明珠只是略微思考了一下,便毅然答应了朱江洪的要求。

    1992年秋,董明珠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南京。当时南京的空调市场,基本上是“春兰”和“华宝”在大唱“双雄会”,而格力空调只有 300 万元的销售额。想要提高销售额,根本就是搬梯子上天—门都没有。董明珠想要在南京“铁板一样的市场”上开拓,绝对是难上加难。

    面对着格力空调在南京一年销售不到1000台的惨淡记录,董明珠虽然信心满满,浑身上下充满了斗志,但想要打破僵局,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

    为了打开市场,她时常拜访那些经销过格力空调的商家,帮助他们处理积压货品,稳固得来不易的阵地,并将顾客的意见和建议整理成书面报告反馈到厂里,让格力厂里的技术人员对格力空调存在的弊病加以修正,让格力空调的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董明珠的眼光是敏锐的,努力是有效果的,回报也是丰厚的,在1992年年底的空调产品订货会上,董明珠认识了江苏五交化总公司的业务经理。经过一番交流,这位业务经理非常佩服董明珠的专业水平。

    这位业务经理在董明珠的带领之下,考察了格力的生产设备以及生产规模,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要做格力空调江苏省的总代理。

    在董明珠的穿针引线之下,朱江洪和五交化总公司签署了这份总代理的合同。不久之后,江苏五交化准时支付格力厂300万元的订货款,这可是格力建厂以来收到的最大的一笔订货款。

    二,订立规矩

    1998年秋季,董明珠在做格力空调销售经理的时候时候,曾经接到过一份投诉。

    这份来自滨江市二级分销商的投诉写道:滨江市格力销售公司的高管吴某在做格力空调的时候,还在悄悄地卖国内的AA空调,他甚至还强行要求,格力销售公司的员工每人也要投入 5 万元,跟着他一起去销售 AA 空调。

    对于来自二级分销商的投诉,一开始的时候,董明珠有些半信半疑。但接下来,滨海格力空调经销商的投诉雪片似的飞到董明珠面前,最严重的一次,竟有9名经销商联名写了举报吴某的材料,看完这些经销商的投诉内容,董明珠大致掌握了吴某三个方面的情况:

    首先,克扣格力空调总部给经销商们的返利;

    其次,吴某利用格力空调的销售渠道,搭售AA空调,并将格力空调的售价定得太高,目的是让低价 AA 空调多卖出去;

    有经销商声称要放弃经销格力空调,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无利可图,甚至只能赚取空调的安装费,甚至有时候,安装费也不一定能拿到手。

    这时候,董明珠才清楚地意识到滨江的空调销售公司的销售渠道确实是出了问题。要知道,滨江销售渠道的建立,就是董明珠一手促成的。

    先贤管子就曾经说过: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董明珠为了杜绝弊病,规范格力空调的销售市场,她还根据具体情况,对吴某提出了以下几点特殊的要求:

    一,不许借助格力空调销售谋求暴利;

    二,销售价必须上报格力电器,经过审核后方可按价销售;

    三,不许经营其他品牌空调,特别是AA空调。

    董明珠已经立下了规矩,并事先给负责滨江公司空调销售的吴某打了“预防针”,吴某当面保证得挺好,但转身就将董明珠订立的规矩忘到了“耳前脖子后”。因为吴某销售格力空调取得了不菲成绩,他就自我膨胀,甚至认为格力空调想在滨江立足,就绝对离不开他。

    朱、董二人虽然给了吴某机会,但他回去并不思悔改,而是准备第二次创业,他将经销格力电器的利润调出来,成立了一家新的空调经销公司,他甚至还用滨江格力经销公司做担保,从银行贷款,大张旗鼓地经销其他品牌的空调。

    董明珠立刻开始布局,她找来滨江市的股东,经过研究,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成立一个新的格力空调经销公司,借以取代吴某的老经销公司。

    2001年 3 月,滨江新格力空调经销公司正式成立,而马得利就成了这家公司的负责人。

    一个公司想要得到长足地发展,不是靠某个能干的人,而是要靠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事实证明,董明珠制定的用制度管人的经营方针绝对是正确的。

    三,追求品质

    董明珠做营销出身,但她对格力产品的质量看得比任何人都明白透彻,她说:仅仅营销还不够,产品才是第一!

    格力电器的老员工都不会忘记格力电器初创时期——海利空调时期—举步维艰的情形。

    当时最让海利人感到骄傲的是一条可以年产2万台空调的二手生产线。这条生产线边上的房间,也都变成了仓库、办公室。并不宽敞的通道上,杂乱地堆放着电线、组件还有各种工具;几张被当作工作台的桌子上,乱七八糟地摆放着还未被组装完的空调配套零件。

    当时的公司领导为了给海利找到了一个优良的压缩机心脏,便频频对世界上有名的几家空调压缩机生产商递出橄榄枝。格力的诚意果然请动一家美国的压缩机供货商上门,这位供货商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没有直接去酒店,而是首先来到了海利的生产车间参观,刚刚走进一楼,“脏乱差”的生产环境便让他直皱眉头。

    面对着转身就走的美国客商,当初的海利人怎么能不上火?朱洪江思前想后便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改厂名。

    格力电器名字确定后,朱江洪认为如果不改弦更张、革故鼎新,等待格力空调的必然是海利的命运:死路一条。朱江洪为了尽快提升格力空调的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特别是建立质保体系。

    为了让质保体系早日出炉,朱江洪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停产:厂内的员工全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开会共同研究,如何建立格力的新制度。当时空调非常俏销,即使是小品牌的空调,只要价钱便宜一点,也能卖出去。面对朱江洪停工改制度的决定,工人们想不通,领导也加以反对。

    朱江洪这样说:产量是重要的,因为没有产量就没有效益,但一个企业,追求的是长久的效益,一台质量无法保证的空调,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谋财害命”的陷阱;而质量无法保证的空调,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爆炸的“烈性炸弹”。

    朱江洪通过举例子、摆道理,最后统一了全厂职工的思想,一线职工、技术人员们畅所欲言地献言献策,朱江洪一口气挖出了空调生产中的400多个质量隐患,面对这些问题,他随后召开了“诸葛亮会”,研究解决办法和对策。

    为了搞好整顿,不走过场,格力成立了“质量监管小组”,负责监督整顿的过程,被员工戏称“质量宪兵队”,上至公司领导人,下至普通员工,凡是工作不认真、整顿不力的,“质量宪兵队”都有权处罚。

    朱江洪不怕得罪人,他这次整顿厂规、落实制度、提高质量、夯实基础,不仅是用了大力气,更是下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战精神。

    质量不仅是王道,而且是天道,一个不管质量、只管产量的企业,不论营销做得多好,也必定是昙花一现。只有注重品质,让消费者满意,才能让产品畅行天下。

    ——摘自李楚楚《格力能赢的40堂创业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格力的三堂创业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jpyftx.html